觀光客想要體驗「無現金社會」是個錯誤的期待

學展
·
·
IPFS
·

從星期三飛到上海,到今天(週六)晚上已經經過完整的三個整天了。對於這趟旅程原本是想要體驗中國的「無現金社會」的我而言,在剛剛從蘇州回上海的地鐵上意識到,我的「研究方法」完全錯了。

簡言之,我是想要以「觀光客」的身份來體驗這些事情,但這些遍佈各層面的數位服務卻是當地人的「生活」。觀光客不是來這裡「生活」的。所以,我雖然有「體驗」到,但那絕對不是真的在使用這整個體系。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昨天我去了一趟盒馬鮮生,想要實地觀察馬雲喊了一年多的「新零售」。

走進超市逛了5分多鐘,覺得這超市完全不特別啊。掃QR code 看食材的產地資訊、用自助結帳機(掃商品條碼、掃支付寶付錢),這台灣的超市也有啊。

就算是現買海鮮食材「堂食」(台:內用),這就像是漁港邊餐廳的經營模式,或者說只是「在超市隔壁附上一家餐廳」而已。

但有一項很重要的服務我無法體驗到:在店內用app下單,由店員幫忙撿貨,在下單後的30分鐘內,送到你家(範圍為3-5km之內)。

我是觀光客啊!我沒有要在家煮飯!我家也不住這!這是很嚴重的「研究方法」的錯誤啊!

第二個例子是各大app都有複雜的回饋機制。

正是因為我是個觀光客,才會在短短兩三天內、拼了老命的下載一大堆app,然後開始申請帳號、驗證、試用。

但每一個app都為了留著用戶,而使出吃奶的力氣,發出各種優惠、點數。可是我不是長期在這的人,「累積」點數、換取優惠,對我這個觀光客來說完全沒有意義,這也形成了一個干擾——心裏覺得這部分應該也要體驗一下、想弄懂這些點數的機制,可是太複雜,而且無法在短短幾天內實踐。

還有押金也是,ofo押金要99RMB、Mobike押金要299RMB,對長期使用的人來說當然沒差,反正押金可以秒退。但我是觀光客啊,我沒帶這麼多錢過來,我只換了1000RMB過來啊!

(這還有另一個因素是:我在台灣很少用手機做閱讀和通訊之外的行為,導致我原本就很不習慣在手機上做這麼多事情,而且手機螢幕就這麼小,每個app的每個畫面都塞滿了資訊,例如大眾點評就有推薦、網友評價、優惠啥的,每到一個畫面就要一一看完每一筆資訊,才能知道我下一步要做啥。所以,這也形成我這趟體驗之旅的一個障礙。)

第三個例子是:我找不到銀行可以存錢。

由於我被好幾家銀行拒絕開戶,最後到了比較小間的「光大」銀行才成功開戶,但這導致了我沒辦法經常遇見我的銀行,並且把手上的現金存入帳戶,再轉進微信錢包。

如果是在地人,薪水當然是直接入帳戶的,不會像我這觀光客莫名其妙手上有一堆現金、但帳戶和微信錢包都沒錢,要買東西之前,還要算一下微信錢包裡面的錢等等還夠不夠叫滴滴。

第四個例子是買高鐵票。這跟「台胞」的身份有關。

拿台胞證的我,比起拿「身分證」的正港中國人,在買高鐵票這件事情上,需要辛苦一點。

即便我已經透過 12306 app 完成實名制驗證、綁定微信支付、訂好車票,但我還是得提早到車站,找到人工櫃檯,拿出我的台胞證、並打開手機的訂票畫面給他看訂單編號,再由站務人員印出一張車票給我。如果是持有身分證的中國人,就能直接到自助取票機取票(但還是需要排隊)。

在買車票這件事情上,我還特別感覺到了「實名制」這項政策的成本。(因為我今天是從上海當天來回蘇州、一天搭了兩次高鐵。)

即使已經實名制在網路訂票了,但不管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到車站後,還是要再排隊一次,向自助取票機或櫃檯取票。接著要再走到車站大門外,排那長長的安檢隊伍,並再次查驗「票、證、人」是否一致。這一整串過程跟「用數位技術提升服務效率」的精神完全矛盾啊......

以上大部分都是很瑣碎的murmur,如果說要提煉出一個問題的話,我認為是:

中國各種「牆內版」的app,會不會對觀光客造成障礙和成本?觀光客都必須重新下載、註冊、學習使用這些牆內版的app?

例如我到很多國家都能用Uber,但在中國必須用滴滴打車。

如果沒連vpn,就要記得在google瀏覽器留個「百度」的首頁,才能找資料。

在中國必須用百度地圖,而不是Google Map。

我剛剛去買麥當勞想要用apple pay(綁的是我台灣的visa信用卡),卻不能用。

恩... 關於最後的提問,我其實還沒想很清楚,跟文章前面列的例子好像也不是直接相關,而且似乎又把很多事情攪在一起講了(實名制、網路長城、牆內版app、大眾運輸安檢、觀光客的時間太短無法「融入」當地人的數位生活,其實都是不同的議題啊)

衍伸出的另一個疑問則是:為什麼這些牆內版的app都沒有「積極走出其他國家」呢?如果在其他國家也普及的話,就不會有「觀光客需要時間上手」的問題了。這單純只是因為「國內市場夠大」嗎?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