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緬邊境的火藥箱:緬甸難民潮如何成為中印角力的地緣政治難題?
編者按:《端傳媒》在2023年5月初,進入印度東北方的米佐拉姆邦,成為第一支採訪當地緬甸難民的中文媒體。本文第一手報導印緬國界上的難民處境、當地既融合又分離的民族、文化、武裝衝突與政治情勢,以及緬甸介於印度與中國兩大國的勢力交會處:印度如何在緬甸議題上,透過民主的力量與中國抗衡,在區域安全上展現世界民主大國的實力。
「如果能繼續在緬甸求學,而不是逃到印度,我希望未來能成為護士。」18歲的欽族女孩梅麗雅桑(Mayliyasan)眨著靈動的眼睛,臉頰上塗著緬甸傳統防曬護膚品「檀娜卡」(Thanaka),她已經在西梅難民營滯留超過1年。
記者在2023年5月初,進入印度東北方米佐拉姆邦的「西梅難民營」(Sihhmui Camp)。這個位於印度米佐拉姆邦(Mizoram State)首府艾藻爾(Aizawl)郊區的難民營,自2021年緬甸軍事強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發動政變後,就收容了140名難民。
2021年2月1日政變前,「緬甸難民」主要讓人聯想到緬甸羅興亞人(Rakhine/Rohingya)。第一波緬甸難民潮是2015年,25,000多名羅興亞難民搭乘擁擠骯髒的船隻,穿越印度洋前往馬來西亞等國,因受困海上而為世人所知;第二波難民潮發生於2016至2017年間,羅興亞人世居的緬甸若開邦(Rakhine State),爆發武裝衝突與種族屠殺,大批難民逃向鄰國孟加拉;截至2023年5月,已有93萬名羅興亞難民滯留孟加拉難民營。
但現時緬甸難民已不止羅興亞人。2021年緬甸政變後,全國各地對抗軍政府的內戰,造成境內不分種族,超過149萬人流離失所,或流亡鄰國。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統計,自政變發生至今年5月1日,88,300人逃至鄰國,其中超過4萬名欽族(Chin)難民逃至相鄰的印度米佐拉姆邦(Mizo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