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選在即,Matters作者如何書寫新加坡?
上一期Matty推薦了馬來西亞作者社群。今天想在新加坡大選前夕,向大家推薦馬特市裡的新加坡寫作者。
這些作者中有些是新加坡人,有些是到訪過新加坡,是新加坡的觀察者。他們寫新加坡的政治、經濟、疫情、日常生活等,為讀者了解新加坡提供了多樣的視角。
新加坡大舉
推薦@KM 寫的「新加坡選舉」系列分析文章:新加坡選舉有哪些背景以及可看些什麼?
對外國媒體而言,沒有出現政黨輪替,似乎就沒有意義。不過,每一次選舉都是一種內部溝通的深化,無論是人民行動黨(PAP)或反對黨,乃至涉及的議題,都在產生變化。
(點擊這一篇,可以在關聯文章中看到同系列其他文章)
疫情中的新加坡
我個人覺得,不管喜不喜歡人民行動黨,新加坡政府和醫療體系在處理疫情上,實在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1月3日就開始對武漢班機檢疫,第一個國家禁湖北省人士入境,第一個國家禁中國旅客入境,(除了北韓以外),所有的資訊都是第一時間公開透明,由官媒統一發佈。
李顯龍在直播時說隨著疫情發展,感染人數越來越多,而致死率保持極低的情況下,會有部份輕症病患將在家隔離和接受治療。這一段話從醫學角度來說非常合理,結果被一些網民酸,我覺得很意外。
我同事有一个朋友因为害怕乘搭公交风险较大,所以这两周以来一直乘坐Grab私召车,结果最近收到了一通电话后惊呆了:您所乘坐的车上一位乘客已被确诊,请马上去医院检查。
至于老百姓,尽管不一定清楚橙色警报具体是什么,但是只差一级就是红色警报,大家还是陷入了一阵屯粮屯货的恐慌,将超市的方便面和罐头扫空,剩下各类主食如大米和面粉。
新加坡週五將进入阻断措施松绑第二阶段,逐步恢复经济活动。所以周四晚,竟然有很多人好像赶新年倒数一样,十二点正就在24小时营业的印度煎饼点守候,一尝久违的朋友聚餐喝茶。
新加坡面面觀
1967年2月17日至4月21日,幾份更詳細的報告相繼指出,大多數的新加坡華人想法狹隘,只要不影響到他們的個人利益,對中國的動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興趣。部分受過教育的新加坡華人對事態的發展表現出濃烈的興趣,不過他們不相信日本或是西方的報導,因此認為缺少權威的資訊來源。報告中記載道,美國大使Sullivan認為,這些華人之所以不願意相信日本和西方的報導,是出於他們不願意接受中國政治結構存在崩潰的可能性。
- 新加坡老人晚年很凄惨?,作者: @玩家翁偉
我現在認為,新加坡人晚年確實是“淒慘”的被迫工作,但這種所謂“悲慘”十分之復雜,不可做簡單、片面的解讀。 更多的新加坡老人,是從事如小販中心清潔這樣純勞力的工作。 新加坡的平民百姓,對這一現象也是非常關註的。 2018年8月新加坡國慶前夕,就有群眾向新加坡前總理吳作棟直接提出了疑問: 為什麽新加坡政府不向老人發放年金,以免他們從事清潔工作之苦? 吳作棟當時對此提問,如是反問:如果不是老奶奶、老爺爺在清潔餐桌的話,那要誰來做這些清潔工作?
很少看見新加坡人文社會學術界做性少數的研究,並不是學界態度保守,而是因為他們在要經費的時候會遇到不合理的要求,索性不做。
要認識新加坡制度,就無法不談功績主義(meritocracy)。國家設立一系列制度,讓人們可以各司其職。新加坡政治裡沒有「庶民」或「素人」,即是其中一個例子。外界對新加坡的常見批評之一,正好也包括功績主義失靈,產生階級複製。作者認為恰好相反,功績主義已經盡其所能地在新加坡發揮最大效果,出問題的不是別人,卻正是功績主義本身。功績主義的自身邏輯,從來不是為了帶來平等結果。
在有限時間內與當地朋友的交流中,我問他們:到底身為一個華人,這個身分,對如今的新加坡公民來說還有多大的意義?有些人認為,意義仍然十分重大,尤其是當身處與馬來族裔的張力之下,作為一個華人對自己來說仍然非常重要;與此同時,世界上華語人口所帶來的新事業機遇,包括一帶一路的前景,也都是自己理應享有的機會和願景。但也有人希望極力撇清自己與新加坡社會裡中國新移民的關係,或視當今的中國為東亞地緣政治穩定的威脅,以及對新加坡本身制度、國際問題立場的壓力源。
要了解新加坡政治,首先要了解新加坡的歷史。新加坡歷史上有三大難題,第一是共產主義的威脅,第二是種族關係,第三是語文問題。今日新加坡所有看起來“不夠民主”的結構,措施和政策,都是處理這三個問題的結果。
這系列文集可能並不完整,歡迎大家補充推薦。站上應該還有更多來自新加坡的作者,歡迎大家使用#新加坡作者社區#標籤,來發現、收集來自新加坡作者的作品。
祝願大家在馬特市玩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