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看「深雙」
轉眼原來已是兩年的光境,2019/20年的跨年時節,又是「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雙)舉行的時間。過去兩屆都有跑上深圳觀展的自己,很早的時候已經有預留時間去看這一屆的展覽。但經歷著仍未結束的逆權運動,港深兩地的關係已出現不少轉變,這類有「合作」關係的活動,能否延續下去,也成疑問,早一段時間更看到深圳一方本來的雙年展網頁連結死掉了。後來,港深兩地陸續釋出有關展覽的訊息,但「各自為政」的意味越來越重,除了取名以外,展覽的主題和風格幾近沒有交集,也沒有互相宣傳對方的活動。
雖然近日武漢肺炎肆虐,加上「國難忠醫」有成員在廣州被拘,但再三考慮之下,自己仍然決定「冒險」送頭。
這一年的「深雙」以福田高鐵站及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為主要場館,另有九個分展場分佈於寶安、前海、觀欄古墟、光明、鹽田等地;對比起2015/16年的蛇口前大成麵粉廠,及2017/18年的南頭古城,確實稍為失色(儘管策展團隊有強調過於高鐵站設展的作用),惟一可取是交通相對方便。
(有關2017/18年的觀展心得,可參閱在Medium的舊文)
在去年年尾,深圳的展覽詳情仍未確定的時候,自己也曾跑到南豐紗廠,去看香港的展覽。雖然無可否認的是,一些策展團隊的作品亦有啟發性,但感覺上只是主辦方邀請著不同的團體/單位展示他們的工作成果,並沒有很強的主題連結。而展品散落在紗廠不同的部份,跟既有的商店和活動為鄰,彷彿只是整個文藝空間裡的一些點綴,突出不了雙年展的個性。由是故之,因著過去兩次的經驗,自己對深圳一方的展覽,還是帶一點期待。
可是,希望越大,失望就會越大。
按照深圳主辦方的指引,在福田高鐵站的展覽需要預先網上預約,每日名額五千人,而在城市規劃館的展覽則不需預約,只需出示身份證明文件即可參觀。自己沒有用內地通訊媒介做網上預約的把戲,所以就先去了城市規劃館那邊看,然後沿市民中心信步至福田高鐵站,發現那邊的展覽根本處於「自出自入」的狀態,就乾脆一同觀看了。
雖然展場分開了兩個位置,規模看起來難免會沒有處於同一地方那麼盛大,但逛了兩邊的我,還是覺得主展場的規模比前兩次細小了,因為我只花了兩小時多就看完(2015/16年那次分了兩個星期六去看,前後有近五小時,兩年前在南頭古城也逛了近四小時)。但福田高鐵站作為一個偌大的地下空間,抽了好些面積做展覽場地後,行人通道看起來仍相當撩闊,可以說這個站當初實在建得太大了。
另一方面,大成麵粉廠及南頭古城內的舊工廈,都是已廢棄的建築物,策展人可以有更大空間運用相關的樓面,在古城內的街區要製造互動亦相對容易(儘管去屆的做法仍留有不少爭議);但高鐵站始終是公眾地方,乘客人流眾多,要做到有質素的互動,難度更高,而城市規劃館是一般的展覽館格局,亦較難突破得到既有的展覽思維。
是次深雙的展覽主題為「城市交互」,兩個主展場的版塊則為「城市之眼」和「城市升維」。據策展人所指,展覽着眼於「探討技術進步將如何影響城市與人、科技和自然以及彼此之間關係等多方面的問題」。一些傳統的城市問題,如都市更新、環境挑戰、規劃師工程師的系統不協調等,在這次展覽裡仍然有address,部份的展品亦有反思科技如何支配了人類的生活(如所有的行事紀錄,都交由電子手帳記錄和掌控),也有一部份是講述區塊鏈的;但也許好些科技和城市的結合,看起來仍相當抽象,就算看過了展品的簡介,玩過了一些VR體驗,自己仍然不很明白創作者想帶出的訊息,惟一較深刻的,就是生命的存在,可能也只是一群原子、一堆數據的結合。
雖然展覽有提出過對科技運用的反思,但瓷國的科技應用道德若何,相信也不用我多說,瓷國政府會否因為這樣而對科技運用有所收歛,相信機會不大;而且展覽裡一些操作,也跟此宗旨「背道而馳」。在福田高鐵站的展區,開首的位置設置了一些電腦,當你按下電腦開始的時候,它會不期然彈出一張在不知甚麼時候為你拍下的照片,然後按照你輸入的喜好,協助你「客製」觀展路線,旁邊的顯示版,亦放出了一些願意參與這體驗的觀展者的相片。這些透過人臉識別的「魔力」收集回來的資料,會否再有其他的應用,實在不得而知,所以自己第一步就已經放棄這個玩意。
另外有一個展區,本來的設定是有一堆明信片,讓參展人士在明信片上寫下一些字句,在留下來讓後來者讀到這些訊息。我到了這個區域的時候,已看不到明信片,只見幾枝鉛筆,及黑牆上大量參展人士的留言。有一剎那想過,寫一點自己想寫的字,但恐怕如果我真的寫了那些字,那就會成為我的絕筆。
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不論在公領域還是私領域,也著實不少,但在瓷國要談論公領域的影響,明顯就是踩線了,眾多展品裡,也隱約感到對公領域的探討,著墨不算多。不少有心有力的科技人也說過,能夠促進公民社會的篷勃發展、人與人之間有更多實在的扣連,才是相對合適的科技運用,好些文友也寫過一些例子了(如Aragon、Mastodon等)。而逆權運動裡,香港各社區出現一幅又一幅連儂牆,隧道街角也成為了大家互相交流討論時局的地方、文宣創作者展現「作品」的空間,近至新任沙田區議會的社區公民討論會(遺憾當晚要上班無法參與),凡此種種無法在瓷國出現的行為,都在為公共空間和公民關係,譜出新的可能性。
儘管展覽不如預期,但值得深思的東西,仍然不少,也有助我們去思考,光復後的香港的形態,可以是怎樣。
延伸閱讀:
- ArchDaily:《2019UABB深双“城市之眼”板块导览》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