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與逝去的關係共存,用失真的音效保留想像與現實的模糊空間

采郁
·
·
IPFS
·
什麼是Fuzz?不同網站和介紹都給了相對「模糊」的定義(英文直翻確實也叫做模糊),卻也兜起了自己對The Tic Tac這組樂團的印象。在他們的音樂中總會聽到吉他因為效果器的關係,發出長而破碎的失真聲響...
圖源自:Windie Music,為當時搶歌會的現場演出照

從來對於「想像的朋友」只留存在一些充滿童趣的卡通或戲劇當中,自己反而從未有過經歷,要說現在反倒「想像的敵人」比較多?󠀠

過去因首專《正常的生活》入圍金音獎最佳新人、最佳樂團;前年(2022)也因專輯《正常人的條件》中的〈浪潮〉,入圍了金音獎最佳搖滾歌曲獎,這次不到兩年再次推出新EP《想像的朋友》。這組樂團叫 The Tic Tac,組成於2008年,團員各自有著本業,做著相當有意思的音樂。

以往對於他們的作品總把它粗略歸為搖滾。《正常人的條件》中的〈浪潮〉用著有些破音的效果,切換為聽來變慢速的音樂,令筆者驚嘆。接著是〈untitled 1〉錄著環境音,因雨聲和踩踏聲而莫名被吸引。

那些有點破碎而失真的聲響,終於在他們新的EP《想像的朋友》文案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叫做「Fuzz」。可隨之而來的還是疑惑。

什麼是Fuzz?不同網站和介紹都給了相對「模糊」的定義(英文直翻確實也叫做模糊),卻也兜起了自己對The Tic Tac這組樂團的印象。在他們的音樂中總會聽到吉他因為效果器的關係,發出長而破碎的失真聲響,尤其在〈想像的朋友〉這首歌當中鋪排得淡而全面,〈龍山〉更加入一些電子音效,聽起來就像這篇文章所要分享的主題:「製造想像與現實的模糊空間」。


在此之前,先來稍微考古一下(有誤當然歡迎糾正)。Fuzz效果最早出現於1960年代,來自Marty Robbins的這首〈Don't Worry〉,當時只是個偶然的錄音事故,在這首歌當中一段solo的bass中,產生了一段失真的音效。儘管當時Marty並不喜歡,畢竟在那個年代大部分人還是認為破音就是種錯誤,但最後還是選擇保留了這個版本。而這首歌最後成為了當年(1961)美國《告示牌》熱門鄉村歌曲榜第一名,成為一段有趣的故事。

Marty Robbins〈Don't Worry〉

不過真正開始將Fuzz音效應用在吉他上並發揚的是來自英國,歌曲包括The Rolling Stones的(I Cant Get No)Satisfaction;the Kinks〈You Really Got Me〉等,在60年代後漸漸興盛。其中the Kinks為了產生這樣的音效,當時還拿刮鬍刀刀片割破吉他音箱,並用針戳來做到。

the Kinks〈You Really Got Me〉

現在的音樂人當然不用再割破音箱、巧遇錄音事故,只要買個效果器就可以做到這樣的效果了。

每個人對聲音的接受度與想像不同,對筆者來說,正巧解開了The Tic Tac一直給我似乎不在現實、復古,卻值得偶而拿出來聽聽玩味的感覺,尤其《想像的朋友》更強化了這樣的模糊空間。

而這張EP看似充滿童趣、純真(第一首序曲就是在遊樂園錄音),但其實說的是道別。

「你嘗試擔任安靜的聽眾 我主持著告別的講座」-〈想像的朋友〉

就像兩個要好的朋友,因為畢業的關係從此分道揚鑣,但當你仔細閱讀歌詞內容會發現,這個「朋友」根本不存在,你只是在準備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時,因各種外力因素而被迫要選擇告別。

而EP後面幾首歌,不管是地域有些仿古的〈龍山〉、代表分離的聖誕歌〈All You Want to Say (Xmas eve)〉或是再次Remix變得有些Lo-FI電子氛圍元素的〈時間的河(Neil YEN Remix)〉等,那些有點失真、破音的音效都似有非無地流淌在其中。


到頭來會發現,原來這樣刻意營造模糊空間的聲音效果,是要讓你練習著與逝去的關係共存。透過進入想像,偶而取一瓢相處時光來溫存;走出現實,去接受對方已離開的事實。

如此一來,這些聽似「破音」的聲響是不是讓你能破例跳脫時間束縛,去感受曾經那些真摯的片刻呢?或許現場聽會更為有感覺吧?

正巧,發文隔週有一場他們的演出,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去參加!

「想像的朋友」派對

場地|玉成戲院錄音室(115台北市南港區玉成街25巷2號)
時間|6/22(六)19:30
售價|預售單人 600 / 預售雙人 1000 / 現場單人 700
專場售票:https://ticketplus.com.tw/activity/cd3463e3e0ba3a6bc24655590e5ad7a4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