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是個什麼東西
詞
這裡並沒有用傳統心理學上的兩個概念,Sympathy和Empathy,而是中文語境中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拋開專有名詞互譯而言,兩組名詞並不完全對等。所說的同情也不完全是尼采反對基督教的憐憫心。
故事,一
上週樓下的阿姨帶自己的女兒回家住了兩天,她女兒是先天智障,平常住在公立免費療養院。在家的時候有時會歇斯底里地大喊,有時候會站在陽台上大聲唱完全走音的歌,還曾經有一次因為唱這種歌被對面樓的住戶報警。她媽媽讓她回來住就要請假,住在一起又會吵架,所以阿姨幾乎每次會推託不想讓她回家住。阿姨又不捨得錢把女兒送到私立的服務比較好的療養院。阿姨也經常會找有殘疾的同齡男生看有沒有人願意娶她的。
故事,二
之前在馬特市看到一系列英文文章,作者是一位從中國逃出來的人,被關在哪個國家的難民營了(但是很抱歉我忘了作者ID,剛翻了快半個小時也沒翻到,如果有誰知道這位作者可以在下面添加鏈接)。他被跟一些精神有問題的難民關在一起,有時候需要打沙袋發洩情緒,但這樣又會被認為有暴力傾向,更難被簽工。於是就這樣一直待在這種不正常的環境中。
同一種反應
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遭遇完全不同。唯一一個模稜兩可的共同點是,他們的境遇很遭,至少要比讀者遭。
但是,會有人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境遇抱有同一種感情:「阿,這人好可憐。」這種中文裡所講的「同情心」。
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同理心就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對方的「可憐」。
面對不同的事抱有同一種感情,難道不是很奇怪嗎?
感情的受益人
兩個不同的故事,一個人對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抱有同一種被稱為「同情」的情感。那麼顯然,這個同情別人的人,他的思考對象並非兩個故事的主人公,當然,所謂的對象也不可能是思考主體自己。那麼這個思考對象最有可能的是上面提到的那個共同點,那個抽象概念:「一個境遇不如自己的人」。
相對的,如果換作同理心,思考的方式就會變為不同的:「這個人沒有和我一樣發育正常的大腦」和「這個人沒有和我一樣的自由」。它們的共同觀念就會是「他們缺少了我擁有、而他們本應當擁有的東西」。
伴隨著同理心出現的同情心,概念接近於心理意義上的Sympathy;而莫名其妙出現的憐憫之心,意義是不同的。首先,這份情感的受益人一定不是故事裡的主人公,因為發出純粹憐憫情感的人並沒有考慮對方的實際情況,即使這個主體對故事的主人公做了「善事」,也無非是鹿醬前幾天所講的「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是自以為在「幫助」別人,本質上是在感動自己,最原初的目的自然也不是想要幫助他人;其次,這份憐憫之情並沒有確切的寄託,並不是在具體憐憫誰,而是憐憫一個類似「不如自己的人」這樣的抽象概念,也就是說,這份感情的目的,無論是就炫耀自己的方面而言(我的境況好於你),還是就感動自己的方面而言(我施恩於你),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情感的受益人都是正在憐憫對方的自己。
所以說,憐憫別人只會讓對方「有機率」得到切實的幫助,同時有機率無作為或幫倒忙;而原本的目的就是真正要幫助他人的人,通常是會以同理心、而不是以純粹的同情心去思考對方。
我是一條被當作分隔線的數據框
日常文末吐槽
這周寫得少,
不是因為沒靈感,
筆記還是一大堆,
真正的原因是,
我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我發現......
義大利的Amazon Prime帳號
可以登入Prime Gaming了,
以前不能。
所以說這就意味著......
這一周我除了讀書
幾乎都在打電動XDDDDD
看我
在寫現代詩
現代詩
跟現代藝術的
本質意義
都一樣
是在
浪費
他娘的
空間。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