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是個什麼東西

野人
·
·
IPFS
·
同情心跟同理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反應,真正想要幫助別人的人,是不會用單純的同情心去思考對方的。

這裡並沒有用傳統心理學上的兩個概念,Sympathy和Empathy,而是中文語境中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拋開專有名詞互譯而言,兩組名詞並不完全對等。所說的同情也不完全是尼采反對基督教的憐憫心。

故事,一

上週樓下的阿姨帶自己的女兒回家住了兩天,她女兒是先天智障,平常住在公立免費療養院。在家的時候有時會歇斯底里地大喊,有時候會站在陽台上大聲唱完全走音的歌,還曾經有一次因為唱這種歌被對面樓的住戶報警。她媽媽讓她回來住就要請假,住在一起又會吵架,所以阿姨幾乎每次會推託不想讓她回家住。阿姨又不捨得錢把女兒送到私立的服務比較好的療養院。阿姨也經常會找有殘疾的同齡男生看有沒有人願意娶她的。

故事,二

之前在馬特市看到一系列英文文章,作者是一位從中國逃出來的人,被關在哪個國家的難民營了(但是很抱歉我忘了作者ID,剛翻了快半個小時也沒翻到,如果有誰知道這位作者可以在下面添加鏈接)。他被跟一些精神有問題的難民關在一起,有時候需要打沙袋發洩情緒,但這樣又會被認為有暴力傾向,更難被簽工。於是就這樣一直待在這種不正常的環境中。

同一種反應

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遭遇完全不同。唯一一個模稜兩可的共同點是,他們的境遇很遭,至少要比讀者遭。
但是,會有人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境遇抱有同一種感情:「阿,這人好可憐。」這種中文裡所講的「同情心」。
與同情心不同的是,同理心就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對方的「可憐」。
面對不同的事抱有同一種感情,難道不是很奇怪嗎?

感情的受益人

兩個不同的故事,一個人對兩個完全不同的故事抱有同一種被稱為「同情」的情感。那麼顯然,這個同情別人的人,他的思考對象並非兩個故事的主人公,當然,所謂的對象也不可能是思考主體自己。那麼這個思考對象最有可能的是上面提到的那個共同點,那個抽象概念:「一個境遇不如自己的人」。
相對的,如果換作同理心,思考的方式就會變為不同的:「這個人沒有和我一樣發育正常的大腦」和「這個人沒有和我一樣的自由」。它們的共同觀念就會是「他們缺少了我擁有、而他們本應當擁有的東西」。
伴隨著同理心出現的同情心,概念接近於心理意義上的Sympathy;而莫名其妙出現的憐憫之心,意義是不同的。首先,這份情感的受益人一定不是故事裡的主人公,因為發出純粹憐憫情感的人並沒有考慮對方的實際情況,即使這個主體對故事的主人公做了「善事」,也無非是鹿醬前幾天所講的「我這都是為了你好」,是自以為在「幫助」別人,本質上是在感動自己,最原初的目的自然也不是想要幫助他人;其次,這份憐憫之情並沒有確切的寄託,並不是在具體憐憫誰,而是憐憫一個類似「不如自己的人」這樣的抽象概念,也就是說,這份感情的目的,無論是就炫耀自己的方面而言(我的境況好於你),還是就感動自己的方面而言(我施恩於你),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情感的受益人都是正在憐憫對方的自己。

所以說,憐憫別人只會讓對方「有機率」得到切實的幫助,同時有機率無作為或幫倒忙;而原本的目的就是真正要幫助他人的人,通常是會以同理心、而不是以純粹的同情心去思考對方。



我是一條被當作分隔線的數據框

日常文末吐槽

這周寫得少,

不是因為沒靈感,

筆記還是一大堆,

真正的原因是,

我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我發現......

義大利的Amazon Prime帳號

可以登入Prime Gaming了,

以前不能。

所以說這就意味著......

這一周我除了讀書

幾乎都在打電動XDDDDD

看我

在寫現代詩

現代詩

跟現代藝術的

本質意義

都一樣

是在

浪費

他娘的

空間。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野人學中世紀哲學,暫時還沒死的怪咖野人。正在學習如何假裝人類。 ⋯⋯ 喔幹,學不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閒聊網路文章的中心化

這半年懶得改的草稿

那在沒用的後記後面勉強附一篇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