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能致胜》书评|赢在起跑线?过早固定专长,可能导致后劲不足

夏冰雹
·
·
IPFS
·
真正的人生赢家往往是多元尝试、触类旁通的跨界能手,在发展迅速、不确定性强的现代世界,通才比专才走得更远。

老虎伍兹7个月大开始练习高尔夫球、朗朗3岁开始学钢琴……这些天才少年的成长路径让许多人相信,只有尽早定好目标、形成固定专长、刻意练习,才能成为精英选手。

然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 David Epstein 在《Range: 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一书中证明,各个领域的顶尖选手、真正的人生赢家往往是多元尝试、触类旁通的跨界能手,在发展迅速、不确定性强的现代世界,通才比专才走得更远。


David Epstein


1. 过早专注一技之长,导致后劲不足

只要确定一个专攻的领域,使用一万小时定律、拼命刻意练习就能获得优异表现吗?David Epstein 指出,在确定性高、有即时反馈、规则清晰的领域,例如国际象棋和古典钢琴,可以使用刻意练习提升水平;但是,在不确定性极强的领域,反复练习也不会让你成为精英选手,甚至不比门外汉强。

当真人棋手对战AI棋手、规则固定清晰时,苦练1万小时的人在机器面前没有任何优势,而在自由式棋赛中,人的战略思维和整合能力就凸显出来了,打败了不会思考的机器;当钢琴神童被要求听奏不符合乐理规则的音符时,他们束手无策;心理学家和政治学家Philip Tetlock研究发现,有超过12年经验的专家的预测能力还不如随机抽取的门外汗。


我们即将面临的未来世界不是规则清晰的棋局,而是充满不确定性、没有历史数据和经验可参考的混沌,机械的刻意练习很难让我们走得远。

然而,许多高校教育仍然在走过度专业化的道路,这是很危险的。智力研究者兼心理学家 James Flynn 对美国大学生进行了概念性逻辑测试,发现他们的GPA和思辨力没有任何关联,多数学生对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一窍不通,“即使是最好的大学也没有培养批判性智力。他们没有给学生提供分析现代世界的工具,除了在专业领域。教育太狭隘了。” 

这些高校教育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技能应对未来世界,过早固定专长,使得年轻人没机会挖掘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而真正的天赋是比埋头苦干更为可贵的。

较早专业化或许能带来短期的生存保障,但是会牺牲长期价值。本书引用了2017年一项研究,来自中国、德国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分析了11个国家的教育和就业数据,他们发现,受过狭窄的专业教育的人更有可能一毕业就找到工作,然而与通才相比,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总时间更短、一生挣的钱也更少。因此,过度专业化让人失去上升的弹性。

Flynn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快,专业化教育淘汰的几率与大,反而是通识教育具有长期的优势。年轻人需要的是一副头脑瑞士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哪怕是在没有过去经验可以参考的情况中,也能学习和应对。



2. 频繁跨界,才能大放异彩

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往往拥有宽广多元的经验,本书有大量的案例。顶尖的音乐家并不是从小就锁定一门乐器,而是小时候把玩过多个乐器,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擅长的那门;梵高做过艺术品销售、牧师,一会儿尝试写实主义,一会学钢琴,一会儿尝试明亮恣意的表现主义,34岁时才定下来做画家,找到了自己的风格;LinkedIn首席经济学家表示,从事过不同职业赛道的人,才能胜任高管职位,因为他们在创新战略方面更具优势;进入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的科学家也往往是全才,诺贝尔奖得主拥有业余演员、舞蹈家、魔术师或其他身份的可能性至少是普通科学家的22倍。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经验、三分钟热度的尝试,往往是成就精英选手的关键,让他们在各个赛道所向披靡。

越是优秀的人,越是游走在多个领域的跨界者,选择也更多。以美国西点军校为例,这所美国顶尖的学校希望培养的学生能留在军队里继续服务,但是成绩优异的奖学金获得者不愿意留下来,留得最久的反而是没有奖学金的学生,该学校提供额外工作奖金,也无法留住尖子人才,这所学校反而成为了优秀学子进入商界、政界和文坛的跳板。在知识经济时代,优秀人才不再青睐一路走到黑的模式,能力强的人,可以频繁跨界,不管换到什么环境,都能发挥特长,走得更远。

Epstein表示,年纪轻轻就给自己准确定位、朝一个方向坚定走下去是不现实的,因为人的喜好、性格、价值观一直在变化。伦敦商学院的组织心理学家 Herminia Ibarra 说,我们一生都在筛选活动、社会群体、环境和职业,然后调整我们的轨迹,从而最大化匹配质量。只有尝试过,你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路子。

能够及时更换赛道、找到匹配领域的人,才是这个时代的赢家。


3. 国内现实:市场青睐便宜、可替代的劳动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美人,可能很多读者会好奇,他所说的原则是否适用于中国呢?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对于产业链顶端的国家来说,具有战略性思维、创新能力强的通才是很值钱的,用机器替代那些机械重复的工作就行了;然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实在是太便宜了,甚至比机器还实惠,根本不需要人具有创造力。

在我以前工作过的单位,我问同事们,为什么会计和销售数据统计不能采购软件自动化,这么多年就没有人愿意更新一下吗?我一看报价才发现,哇,招一群员工手动计算十年,都比采购一套软件便宜。所以,在现行情况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经济机器最需要的是可替代的劳动力,成本低、能源源不断生产、还能提供情绪价值(老板专用出气筒)。

早在2014年,国务院参事汤敏在一次记者发布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停留在培养螺丝钉的阶段。他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需要流水线、需要把人培养成螺丝钉一样,摁到哪里你就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培养流水线上的工程师、培养流水线上的工人。按照一个模子培养出来的人才没问题。但是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这样的培养人才、这样统一的方式培养的人才就不行了。” 

然而,近年产业升级并不顺利,第三次工业革命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迟迟未来,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才和经济结构的断层,大量同质化的专业人才被培养出来,但是社会无法消化,造成了新时代人才的困惑。

更何况,多数经济体关键领域的关键岗位,很少通过自下而上的筛选而产生,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描述成“Nepotism(启用亲戚、裙带主义)”。

在全世界范围内,哪怕是市场公开、成熟的发达国家,家族掌管和继承组织的形式也仍然盛行。在日本,当企业家实在没有孩子接管的情况下,他们会收养CEO,这样就是一家人了,能最大限度稳固家族的利益,相亲相爱;在意大利、美国、澳洲和亚洲,很多企业家也像默多克、赌王何鸿燊那样,优先让子女接管,即使子女不直接参与公司运作,也坐在股东席或董事会遥控管理。

对于这些管理者来说,能力再强的外人,也不可能像自家人那样全心全意地为这个家族利益考虑,外人再优秀,也不如亲信忠诚。因此,关键职位往往是非公开的;公开职位往往不需要有战略思维的通才,只需要随时可替换的螺丝钉。

我觉得,现实没有本书写得那么乐观 —— 无论是全才还是专才,都很难在别人的帝国里走得很远。但是,专业技能和通识视野,缺一不可,拥有一份专业技能确保自己不至于饿死,同时触类旁通地学习新事物,能让我们保持对生活的兴趣、对世界的好奇,毕竟总有一些细微的领域相对开放,也总有一些机会零星出现。视角越广阔,越能捕捉这些常人看不到的机会,或许有一天还能打造自己的帝国。

虽然全能型的视野不一定能改变物质生存,但是至少也能确保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被剥夺,看到残酷的现实不至于崩溃。看得越清楚,活得越坦然。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