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厌女:我们想建立平等社会,但不以男人为标准
得益于上野千鹤子女士《厌女》这本著作的流行,“厌女”话题在社交媒体上也更多地被提起,书中的案例与现实相互映证,让生涩的理论变得易懂。本期播客,三位主播参考了《厌女》的结构,将与听众朋友们一同分析中国的社会现状。
01|厌女症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
🍐李肆:
在这本书里,厌女症指以厌女为核心的父权制,男性占主导地位,让女性遭受歧视和暴力的体制,具体症状为男性的女性蔑视和女性的自我贬低。
五六岁时,我就想象未来的结婚对象,那时的标准是要选一个对我弟好的人。在生活中看到的例子,从影视作品中接触到的“守宫砂”、贞节牌坊等概念,我逐渐养成保守的婚姻观。上大学后,结婚标准变成要找一个不会家暴的人。现在想来,这些想法都很有毒。直到成为女权主义者,才开始觉察自己身上的厌女症。
❇️ 王芳:
这本书没有给厌女症做出清晰或严格的定义。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在内化对自我的贬低。在性别关系里,大家都认为女性是依附者。许多人,尤其是男性认为对女性最恶毒的攻击是“你嫁不出去”。厌女症虽然作用在不同性别的人身上,本质都是贬低女性。
🧂小言: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评论是说,厌女是一种制度,而厌男是一种情绪。
小时候,爷爷会夸我勇敢、果断,奶奶会说我不文静、不像个女孩子。这些声音暗示我,属于女性的那些特质是被贬低的,也得不到收益。我由此很厌恶女性气质,甚至是好的那部分,比如温柔和包容。
02|时代变迁中的厌女症
❇️ 王芳:
近百年以来,女性不断突破父权制的各种限制,公共参与越来越多。女性在进步,但是男性没有。
电影《达格南制造》讲述了女性争取同工同酬的历史。电影中有一个情节,在同一个工厂工作的丈夫原本支持妻子罢工。随着工厂停工,丈夫开始抱怨妻子:“我没有家暴你,你为什么要做这些?”
很多男性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性别红利,不能真正接受女性是独立的个体、女性拥有独立的思想,不理解女性争取的是自己本该有的权利。这也是网络男权分子反女权的原因之一。
🧂小言:
《厌女》的第九章分析了母女关系和厌女症。随着时代的变迁,女儿拥有追求事业的机会。母亲希望女儿同时拥有事业和婚姻生育,但又不希望女儿否定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人生。
在母亲眼里,不生育的女儿永远不是成年人。因为她没有经历过母亲的苦,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抬不起头。女儿想获得母亲的肯定是徒劳的,因为母亲永远不满意。她不满意的原因是自己的人生价值无法充分实现,她一直被束缚在家庭里。
❇️ 王芳:
现在的女性要背负双重期待,要像儿子一样,在事业上成功,也要像女儿一样,遵守传统的性别角色结婚生育。
03|同工同酬路漫漫,法律VS现实
🍐李肆:
总有人说,中国男女已经很平等了,但现实并非如此。从就业方面来看,Boss直聘研究院于2022年3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劳动者的平均薪酬是男性劳动者的77%。
🧂小言:
《厌女》描述了父权制社会设置的规则,如何影响了整整一代日本女性的就业。1985年,日本通过了《男女雇佣机会平等法》。此后,日本才出现了第一批进入管理岗位的女性。在此之前,女性在职场里做的是打扫卫生、端茶倒水。
那个时代的女性意识到,女性在需要集体协作的领域并不占优势。集体协作的领域往往由男性主导,女性要想融入男性集体,就要迎合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时还要遭受性骚扰和性别暴力。因忍受不了,很多女性没多久就退出了。于是,她们教育女儿:学一个可以自己单干的技术,会计、服装设计,一个人一个电脑就可以养活自己。
❇️ 王芳:
法律是衡量性别平等的一个因素,但关键是法律能够实施。在公共领域,女性想获得发展机会是非常困难的。
《厌女》提到东电女职员A子。她有大学文凭,她接替逝世的父亲,进入公司的管理层。日本第一批进入管理层的女性,做的大多还是端茶倒水的工作。她们会感觉到巨大的落差。你有一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但你在工作中到底多大程度获得了尊重呢?
04|厌女陷阱:受害者有罪论
🧂小言:
在中国,九十年代就有性骚扰相关的诉讼,但几乎没有女性胜诉。我记得小时候流行这样的叙事:老板的秘书就是老板的情人。如果有女人说自己遭遇了性骚扰或性侵,别人会觉得她是价格没谈拢,这是诬告。
❇️ 王芳:
女性是性侵/性骚扰受害者——这个观念成为主流是最近几年的事。女性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也是90年代才开始在国内出现的观点。谴责受害者的思想根深蒂固。我在成为一个女权主义者之后,还跟我妈讲过,为什么她不离婚之类的。
这个社会创建了一个“好女人”的神话,事实是没有人可以达到“好女人”的标准。如果一个性暴力受害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她会遭受很多很多质疑,每个言行都会被放大来看。
🧂小言:
我想到弦子。她从各方面来看都趋近于一个完美受害者,及时报警、取证,积极在网络上发声,帮助其ta受害者。但还是有人把她大学时期的微博翻出来,暗示她爱跟明星合照,恶意揣测🤮。还有很多人微博私信骂她。
❇️ 王芳:
女性发声后,受到的外貌、道德攻击特别多。哪怕是在性别暴力事件中,公众、媒体总是“审判”受害者的言行,对施害男性则十分宽容,甚至不提及。
05|厌女症下的亲密关系
🍐李肆:
《厌女》提到女人寻求的是关系,但是男人寻找的是战友。在以爱为名的男女关系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男性显然更容易离开这段关系。
🧂小言:
我听到不止一个女生说,她们的男朋友觉得她不应该总是外出,微信里不应该有男性朋友。有些人甚至会把她们的手机拿过去,删掉所有男性。
❇️ 王芳:
我们刚才讲到社会惩罚。对社会主流来讲,到一定年纪还没结婚的人,是一个不正常的人。父权制社会中,很多亲密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健康的。有人会问,女性为什么不离开?原因是,虽然拥有的是不好的关系,但你至少拥有一段关系;你没有的话,可能会失去很多,长辈的压力、旁人异样的眼光、失去向家庭倾斜的社会福利等等。我们拥抱单身,但也理解女性的其它选择。
女人的社会关系是匮乏的。很多女人把亲密关系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关系。我们鼓励大家建立多元的关系,跟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关系,一种伙伴的关系,搭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06|女性同盟可靠吗?如何走出厌女模式?
🍐李肆:
我们还是会期待一个女性共同体,我们对于它的想象是什么?生活中,我们如何和其她女性互动?
🧂小言:
我妈那个年代的女性,好像都有一个很亲密的女性朋友,分享育儿、家务、事业等等。而我更希望有一个女性社群,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这个社群可以支持我、充实我的生活。举个例子,疫情期间我们被困在不同的城市,也可以通过视频聊天。
❇️ 王芳:
从广泛性上来讲,建立女性同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虽然大家都在做新的尝试。因为父权社会在分化女性,让女性之间互相指责、厌恶彼此,但是当我们去识别出来之后,是有利于我们再重新去建立同盟的。
🧂小言:
《厌女》提到每个人都有厌女症。这告诉我们,我们不必再为自己有厌女症而苦恼,因为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厌女的环境里。当我们开始反思和批判,这才让我们变成了女权主义者。
❇️ 王芳:
第一点,学习、了解和识别厌女症,有助于我们去揭露父权社会的一些话术和阴谋。比如拥抱污名是女权主义者一直在用的策略。当你攻击我是个婊子,那我就是一个婊子。这种攻击它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应对这些污蔑和攻击。
第二点,建立女权主义的论述。我们作为女权主义者,我们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想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第三点,作为个体,我们可以探索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遵从父权社会为女性定制的生活。我们不是以男人为标准。男人很多时候是用暴力来表现或者争取权利,这肯定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争取更加平等的社会,但要去探索女权主义的方式。这未必是一个清晰的标准,而是一个过程。
———————
【本期主播】
🍐 李肆:社工
❇️ 王芳:社工,在性别领域深耕十年
🧂 小言:女权主义者,行动者&报道者
【点击收听播客】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