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MaryVentura
IPFS What is this

書評•評書|聽加藤諦三分析「親子角色互換」

MaryVentura
·
·
近期發生的張一得在美國大學自殺事件,拉出了他與父親這樣一種「親子角色互換」的混亂關係。父親無論是給孩子拍20萬張照片也好還是十年做飯不重樣也罷,這樣的行為公開化後是站上了道德至高點的,容不得張一得反駁,甚至容不得張一得有自己的感受。十年做飯不重樣,可若張一得是個像我一樣每頓飯喜歡吃麵條🍜的人呢??父親可有問過孩子?孩子的回答是為了討好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

言起教育,「心中頗不寧靜」。因為自己是教育工作者,師範科班,一家子也都是各個學科領域的教育工作者,自小也成長在校園裡,算是浸染著最高等的教育氛圍長大的,然而,這聽起來似乎完全被「教育」二字包圍的情況又好像一個真空地帶,不僅是我,很多孩子們在這個地帶無法呼吸,沒有自由,忍受著看不到的精神暴力,還要被施暴者強按著頭讓說出,「自由的味道真甜」這種話。放眼望去,比比皆是。無處反駁,無處伸冤,因為一切的預設都是妳所有的就是最好的,妳是最幸福的,妳的感受如果不是我想要的「感恩、感激、感謝」,就是錯誤的感受。慢慢地,這些孩子失去了感受的能力,變得無感了。等感受再次不期而至的時候,變成了任何人都難以承受、難以想像的爆發;也有的,慢慢無感,也就不再呻吟了,會陪在父母身邊,為父母服務著,歸還著父母的付出,體諒著父母的辛勞——他們成了父母的父母,父母如願成了孩子。這就是加藤諦三在《長不大的父母》中提到的「親子角色互換」現象。

不知道是翻譯還是加藤諦三就有這樣的說話習慣,書裡是有那麼些重複的話,但願意一讀究竟的人不會在意,不過,大部分的情況是,真正該讀這本書的人,真正該看看自己的人,沒有也永遠不會這樣去做的,因為看自己太難了。

「親子角色互換」是一直被忽略的問題,而成長在親子角色互換家庭中的孩子是無法理解真正的家庭關係的。加藤諦三反覆提到「親子角色互換」的家庭中,父母由於孩童時候的慾望從未被看到,也從未被滿足,而依舊停滯在滿足兒時慾望的情緒裡,在外社交一塌糊塗無法獲得滿足感的情況下,會轉向最容易控制、支配的孩子。他們會跟孩子「撒嬌」。比如,父母在孩子面前吹噓自己如何如何做得好,其他人的父母都如何如何,但是我不一樣,我是怎樣怎樣對待妳的⋯⋯這個時候,父母其實是將親子角色對換了的,他們像孩子一樣,等著說出的話從被投射成父母的孩子的表揚👍,孩子在那一刻必須說,「哇!爸爸媽媽妳真棒!」如果不說,他們會生氣。然而,孩子是無法像父母一樣去鼓勵、表揚成年人的,即便這樣做了,也是遠遠超越其年齡的要求,孩子的角色於是與父母對換。

雖然這只是一個例子,其他生活中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父母因為不願面對自己要麽婚姻方面的問題,要麽其他心理中的不安而要求孩子為他們解決問題,都是親子角色互換。孩子本無法承受這些,比如媽媽讓孩子幫助媽媽抓小三⋯⋯比如媽媽跟孩子哭訴爸爸在婚姻中的無能⋯⋯比如爸爸向孩子抱怨媽媽的情緒失控⋯⋯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結果都是一樣的,此時的父母需要孩子擔任父母的角色對他們進行撫慰,鼓勵,他們借助孩子將他們的人生道路繼續走下去,然而,孩子,不僅在當時的年紀未得到發展時應得的關注與鼓勵,相反,需要去幫助父母解決問題,如此親子關係扭曲,孩子無法發展出「真正的自我」,需要通過隱藏真正的自我來鼓勵父母,更像是將自己變成父母的樣子,更遑論之後追求孩子自己的人生方向了。一旦有此訴求,習慣了「親子角色互換」的父母就會跳出來道德綁架、親情綁架,控訴孩子是拋下他們自己飛的白眼狼⋯⋯一切的戲碼熟悉到窒息。

近期發生的張一得在美國大學自殺事件,拉出了他與父親這樣一種「親子角色互換」的混亂關係。父親無論是給孩子拍20萬張照片也好還是十年做飯不重樣也罷,這些不僅是他跟張一得「誇耀」的證明,也是媽媽圈一雙雙眼睛見證下的「模範父親」證據。這樣的綁架下,他對兒子張一得的撒嬌在於,「看看,兒子,我為你做的這些怎麼樣?」這時候,作為兒子的張一得別無選擇,必須如「父親」一般做出表揚、鼓勵、認可的回應。這樣的行為公開化後是站上了道德至高點的,容不得張一得反駁,甚至容不得張一得有自己的感受。十年做飯不重樣,可若張一得是個像我一樣每頓飯喜歡吃麵條🍜的人呢??父親可有問過孩子?孩子的回答是為了討好還是自己的真實想法?

可惜的是,這些父母自己本就是在「親子角色互換」的家庭關係中長大的人,只不過繼續了這個惡性循環而已。這些父母的孩子們又進入了同樣的怪圈,甚至無法知道怎樣生活才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出路。因為曾經自己那個活生生的人格被父母奪走了,剩下的是空空一個殼子。生活在哪兒,樂趣在哪兒,出路又在哪兒?很多話,孩子真心實意相信了,比如媽媽常說的,「一沒有妳的消息,我就活不下去」,「如果沒有你,我就自殺」等等,其實是「親子角色互換」之後的結果,只有孩子才對父母產生這樣的依賴,但是在扭曲的家庭中,這樣的話語隨處可見,孩子真的以為父母離開自己會死,於是肩膀上挑著除了自己以外另外兩個年齡大自己三十歲的大人的生命責任,何其重?一步不敢踏錯。一直被綁架著。

加藤諦三及其他分析情感暴力、親情綁架的中西心理學家均提出「親子角色互換」的問題嚴重性,說明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如果一個為人父母的人懂得自省,而自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跟自己的孩子繼續角色互換地誇耀「孩子,你媽媽懂得自省了,你媽媽看得都是教育心理學的書籍,都是有針對性地看」這樣才會真有效,因為如果這樣自省,其實還是親子角色互換之後媽媽希望孩子像自己的媽一樣做出表揚、認同的姿態,還是綁架,狡猾地逃避做母親的責任罷了。

真正的自省是非常難的,正視自己的優點、缺點、人性中的惡、心裡上的小操控、控制欲是不容易的,承認也是不容易的,更容易的是,在孩子出問題了的時候,用「妳太敏感了」來逃避自己做母親的失職。即便孩子選擇自殺,他們的父母是永遠不會自殺的,他們會很平靜地接受孩子的這個選擇,因為終於一切都可以推到孩子身上了,而我永遠是完美的父母,只是孩子太脆弱了。

孩子啊,請聽我說,不要忽略妳自己的感受,不要以為自己的感受不對、不重要,傾聽妳自己的內心感受,求助於專業人士,明白有時候我們以為的現實可能並不是現實而已,自己的感受最清楚。如果覺得噁心、覺得困惑、害怕自己的有些感受,冷靜下來,相信自己的感受,求助、閱讀,在找到和慢慢建立自我後會明白,沒有人有資格告訴妳該如何感受,抱抱那個童年的自己,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快樂吧!

【唉,走心了。】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