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文化節】再談我的台灣文化認同
(台灣文化節和吳權益先生授權刊登)
再談我的台灣文化認同
作者:吳權益(Charlie Wu), 加拿大台灣文化節執行長
在我原文中,其實我提到了一個我這幾年經常看到的一個現象。許多人都會在他們的名字下加上Pronouns。可能沒有多少人去連結到我的用意。可能不假時日,會有更多人會在他們的信件簽名上加上代名詞。對某些人來講,這就是一種尊重。
如果有人參加過加拿大的公開活動,或是有注意到我們今年音樂會的開始前,有一段話是對土地的聲明,感恩我們可以生活與聚集在這塊原住民沒有退讓的土地。對我而言,這也是公平正義或和解的一環。歷史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我們可以讓自己更加謙卑的去看待自己身邊的種種事物。
一個沒有自由的認同,那認同有什麼意義?
我從沒有剝奪任何人對自己認同的權利,我已經學會不要直接的批判跟我有不同意見的人就是被洗腦,或是直接控訴別人背祖忘宗;我更不會試圖的用片面的歷史要說服任何人。我只是希望藉著請求大家尊重我的認同的同時,也可以給自己與別人一點空間去思考這個議題。
一個不想給別人自由的人,自己一定很不自由。
台灣文化對「我」而言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找不到其他更貼切的方式去表達,我真心的接受這個文化的過去,現在及可能的未來,無論別人怎麼看待它。對我而言,文化認同不是只有過去,更重要的是我要怎麼說明我對未來的想像。幾千年的歷史或幾百年的足跡只是認同的一部份,用它來限制我們的未來似乎太過狹隘。回過頭看看這些歷史或足跡,不難發現有許多歷史的人與時刻都曾經顛覆了原本存在的文化認同,只是時間久了,大家已經把它混淆了而已。講著這裡還是請大家去看看周童的「【趣】中國化」-很巧,最近談論很多的花木蘭也是其中之一。
為什麼有人需要用Pronouns 去為自己申明,為什麼有人需要去跟原住民和解,因為我們都希望未來都不需要活在過去的錯誤裡,都期待讓每個人可以好好的當自己。
想當台灣人、中國人也好,美國人也罷,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為我們自己的認同背書。
再偉大的歷史,越精深的文化,都有它謙卑與人性溫暖的一面;我的台灣文化認同是因為在我的有限人生裡面,有美國的影響,更多是多年住在加拿大的經驗,為什麼一定要那麼在意我大聲地去表達我的不同呢?
今年的台灣文化節,我們用了 I’m different, just like you 的標語貫穿了所有的節目。我們之間真正的相同就是我們都不同。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自在的活著,讓別人也自由的面對人生,我們的世界還會有哪麼多衝突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