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游牧式生活的苦与乐
1.从线上到线下,从独居到共居
4月,时隔三年,我再次开启了旅行办公生活。四月上旬,我去了香港和深圳,一共待了十几天,见了很多之前一直靠网络维系关系的网络邻居们。
四月下旬,我回到杭州,迎来了自由会客厅远程协作成员的首次线下相聚。我、冬冬、佳敏一起在杭州共居了一周,期间也和很多杭州的自由职业者们来了一次公园露营活动,很多在网上长期做网友的人第一次在线下见了面。
我感觉一个小小的附近正在悄然构建,但与此同时,从一个人在固定的城市长期独居,到流动于不同城市间,与不同的人共居生活,生活方式的骤然转变,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失衡感。
这个月的社交密度高到我已经渐渐忘记如何独处了。在始终有人的空间里,体内很多想说的话会不自然地倾泻出来。
四月初在香港,我和法拉作为两个长期独自在家工作的人,终于见到了同类,有种恨不得把过去几年积攒的话一口气说完的感觉。
睡觉和工作以外的时间,我们在不停地说话,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到亲密关系,从职业发展到生老病死,从年龄焦虑到女性友谊......
那一周里,我们在街头、在地铁里、在爬山途中、在餐厅、在海边、在家里,无时无刻不在交谈。这种深度参与另一个人生活的感觉已经好久没有在我的生活中发生了。
过去几年,我们被关在一个个房间里,隔着屏幕与人交流,对于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感到绝望又抱着不着边的希望。科技发展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明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低,人们却再也不愿对彼此袒露心声。
只有走入最原始的线下,密切参与另一个人的生活,才能看到每个人最真实的那一面,它从来都与屏幕背后的那个人无关。无论你们过去在线上有过怎样亲密的交流,都抵不过线下真实接触一天来得深刻。
这几年,我通过网络见过很多网友,很多人线上和线下的反差特别大。有些人线上很严肃,线下却非常可爱;有些人线上看上去傲慢、不好接近,线下其实很好打交道;还有的人线上是社交活跃分子,线下却很社恐......
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愈发让我觉得只有在真实生活中见过一个人,才算真正认识了ta。
在香港的一周情绪过于浓烈,导致离开之后的很多天,我都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仿佛我穿越时空进入了另一个空间,做了一场小小的梦。梦醒时分,面对扑面而来的现实生活,感到难以言明的失落与沮丧。
在深圳的几天,我就是这种做什么事都索然无味的状态。每当白天脱离了人群,晚上一个人在酒店的时候,情绪总会跌至谷底。
可能这就是很多长期旅居的人所说的“分离焦虑”吧。流动生活自然美妙,但难的是停下来的那一刻,是否还可以回到原来的生活节奏中。
刚刚回到杭州的几天,每当我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总想往外跑。去咖啡厅或者去书店、湖边,去哪里都好,就是不想一个人在家里待着。我的心已经渐渐无法忍受过去习以为常的平静生活了。
最近在感受和接纳自己内心的种种欲望与冲突,可能是过去几年的生活过于“稳定”了,新生活来临之时,心里那个渴望四处游走的小孩儿又蠢蠢欲动了起来。
从很早开始,我就知道自己无法享受一成不变的生活,一旦生活归于平淡,我就想主动做出改变,去寻找新的刺激证明自己对生活还抱有热情。
2.远程协作的前提是“建立信任”
回到杭州后不久,远程协作了一年多的冬冬和佳敏都就来到了杭州。5月是今年最忙碌的季节,年初的时候我们就约好了要一起线下办公一个月,方便沟通交流。
远程协作的工作方式也许在很多人看来非常自由,但协作愈久,我愈发感受到这种工作模式必须建立在对彼此能力、为人的高度信任基础上,才可以成立。
只有相信对方一定是可以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的人,相信彼此对这份事业的热情,才可以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猜忌。
我是一个容易焦虑且没有安全感的人,所以在远程协作的过程中常常会被失控感裹挟。
相信很多内容创作者会有类似感受,从一个人的独立工作到任务拆解之后的团队协作,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反复修炼的一门功课就是“学会信任他人”,摒弃“完美主义”和接纳“失控感”。
如果你问我远程协作一年多我学会的重要一课是什么,那就是:找到对的人,然后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相信时间。
前几天深夜,大家坐在一起进行了一次深入沟通,消除了很多心中的顾虑,才可以继续往前走。
虽然远程办公成为了某种可能性,但我认为一起共事的团队成员,还是需要每年一起线下工作一段时间。
推动项目进展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见到真实的人,产生工作之外的链接。
对彼此的性格脾气和行为模式越熟悉,越可以避免在远程过程中活成一个没有感情的工具人,或者在协作过程中过于情绪化,因为一些看不见的事情而互相猜忌。
3.好的内容,值得慢慢做
这个月我的播客「逆行人生」在小宇宙订阅突破了2万。很多人也许看到的是一串看上去还不错的数据,但这是我在明知没有经济回报的前提下,依然做了4年才得到的结果。
我知道当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看得进去长内容了,这几年在内容创作市场,这一趋势正在变得愈发明显。但是制作优质长内容,依然是我未来很多年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一方面,我相信时间会筛选出经得起考验的内容。另一方面,我相信无论平台和大环境如何制造文化垃圾和社交噪音,总会有那么一小波人不愿放弃阅读与思考。就像无论线上的社交软件变得多么便捷,人们依然需要线下感一样。
这也是我这个月渐渐想通的一件事。过去,我总是急切地想产出一篇又一篇内容,给自己制定一项项KPI和Deadline,如果没有达标就在心中谴责自己。
比如「100个不上班的人」的采访,我过去几年一直因为自己的半途停滞而耿耿于怀。按照我对自己的要求,我希望能在2、3年完成100人计划并保证质量。
但随着我开始创业做其他事情,我的精力越来越不允许自己专心在这个耗时又耗力的项目里。
最近我想明白了,如果这个项目是我想认真做的,又何必赶时间呢?人生那么长,一个好项目可遇不可求,值得用一辈子时间去慢慢雕琢。
也许这几年不是我创作它的最好状态,那就等待合适的时机到了,再去创作就好了。
“好的内容,值得慢慢做。”我这样说服了自己,心理负担也减轻了不少。
最后用4月的一段感想结尾吧,灵感来源于某期播客录制。
我从读书的时候起,就是一个兴趣广泛却无法长期坚持的人。因为这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风格,我从小就被父母数落“没有一件事情能坚持下去”。
那时候我也总是苦恼,为什么我兴趣如此一望无际,却又总是一事无成呢?
没想到辞职后,观察自由职业群体这件事,我做了六年。之前被人问我最大的优点是什么,我差点脱口而出“能坚持”。
可能有些事情根本就不用坚持吧,只是跟随生活的河流漂流罢了。
未来我也没有做太长远的计划,没有太宏大的目标,也没有吓死人的野心。只想继续跟着生活的河流漂荡,漂到哪里算哪里吧~
4月做了哪些事
内容创作:
1.上线了3期播客
2.录制了3期播客和1期视频
播客和视频分别聊的是“线下共居空间与社区营造”和“30岁vs39岁女性在焦虑些什么”
另外一期播客是作为《保持通话》的嘉宾,聊了1期「副业」主题的内容,5月会上线。
3.更新了2篇文章和1篇图文:
工作:
1.4场线下活动:
深圳:不上班做什么?从自由职业者到自由职业社群,6年经历大公开!
2.1个采访课招募:
3.准备会员2.0上线物料
4.写《自由职业从0-1》系列课的课件
娱乐:
1.香港、深圳旅行办公
去了很多好玩的地方,吃了很多好吃的美食,见了多年未见的朋友
2.和杭州的自由职业者们一起在公园露营聚餐+打羽毛球
杭州自由职业小分队正在渐渐壮大,一种久违的“附近感“正在悄然发生。
3.在杭州植物园逛了PLAN B线下市集
读书:
《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享受过欧洲最繁荣自由的时代,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惨与荒诞。这个内心敏感腼腆、始终秉持“同一个欧洲”理想的世界公民,为今天的我们讲述了两段完全割裂的历史,也让暂时生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反思、谨慎、保持对外界的敏感与警惕。
读完以后,夏天特别想去奥地利走走看看了。
观影:
《Beef》(怒呛人生)
网飞的新剧,讲了两个亚裔人因一起路怒事件而不断升级的矛盾。
看完觉得我们亚洲人真惨啊,从小被教育要压抑自己的欲望与天性,不能犯错,不能不完美,否则不会被人无条件疼爱。
看上去是一起起完全没有必要继续的冲突事件,但持续的愤怒背后其实是长久以来被压抑、不被重视、缺乏情绪出口之下的情绪爆发。
斗来斗去最后发现,原来我们都是一样的人,都是“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小可怜虫。
值得一看~
4月发生了很多事,总体来说是走出去,与人深度链接的一个月。关于流动生活与安稳生活之间的关系,我还在一点点寻找平衡感。
5月将是静下来集中工作的一个月,准备了很久的会员2.0新产品即将上线,期待一下吧~
希望今年能实现:Work hard,play harder.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