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Sunshine Ya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有关我正在经历的身份危机

Sunshine Yang
·
记录东京留学生活中感受到的迷茫
Read English Version

这一周我印象最深的阅读,是在大学课程里面读到的一篇有关族裔身份认同(ethnic identity)的散文Maybe you only look white,作者是 Becca Gercken-Hawkins。

(欢迎阅读我在此散文基础上写的文章 How the power structure is hindering diversity,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nd how to confront it

作者描述了她在公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莫里斯分校担任多元文化文学专家时遇到的族裔身份认同问题。,虽然她是切罗基和爱尔兰裔美国人的混血,但是由于她类似白人的外表,她的少数族裔的血统经常被质疑。这导致她在大学执教时会遇到学生对她专业的学术权威性的怀疑,而这引发了她的疑惑和矛盾的心理:尽管她从大学的“优先采用专业与族裔匹配的教员”的招聘政策中受益,但是这种绑定标签和专业领域的政策真的不是对学术发展的阻碍吗?

读到这篇文章,虽然不是有关族裔身份认同的讨论,但是我想谈谈我在日本作为外国留学生感受到的迷茫。我是一个十分抵触被贴标签的人,不希望他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标签和分类来认识我,而是通过与我的直接对话来认识我这个个体。但是不可避免的,我会在与日本人的相处中感受到“外国人审视”。一个最普通的例子是,日本人大多数人会惊讶于我不能吃辣——川菜占据了大部分他们对中华料理的认知。这个时候我都会解释道,首先中国料理的地区差异非常明显:比如粤菜一般很清淡。但是虽然说我在广东生活了18年,也不能说我只吃粤菜,因为我很少在外面吃饭,而我在家里吃的家常菜大多脱离了传统粤菜的范畴;所以结论还是得看个人。

需要说明的是我其实并不反感这种审视与交谈,甚至有时会因此感激我的身份,因为它在日常能提供相当多的话题来避免尬聊。但是我逐渐意识到,这种“被期待的异文化性”会反过来影响我的决策——而这不知不觉地成为了我的桎梏。譬如,我曾经潜意识里想要回应留学生身份的唯一性来制作相关的作品。但是在制作过程我逐渐意识到,这根本不是我想要设计的建筑,我只是把“他人期待中的我的理念”当成了我自身的追求。

这引起了我对身份认同的极大疑虑,我不得不直面这种审视给我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我 最近会对标签化的话语过度反应——这极大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于是我在想,什么时候我才能不用刻意地去反标签,脱离标签的影响,作为一名学生而不是留学生来度过余下的大学生活?如果东大像早大或者很多美国的大学一样,留学生十分常见的话,大家还会有类似的疑虑吗?

欢迎订阅我的Newsletter
素描课上第一次面对人体模特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