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呂華維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數位科技的拐點 Matters與我們的試圖改變

呂華維
·
·
大約在一個多月前,《金融時報》一篇《Substack shows publishers the value of journalists》,討論了廣告、訂閱制及數位時代下文章的價值。而在matters也不時看到關於馬特市寫文章的討論。


從部落客到YouTuber,從FB、Twitter、Ig、Tiktok到Clubhouse等社群媒體,還有以文字圖片為主體的部落格平台,從Pixnet、blogger、wordpress到Medium、matters。在數位科技下,我們也試圖從SEO、Affiliate、轉換率、訂閱、打賞制中,將自己的創作與見解,融入數位科技的商業模式之中。關於此,我也從一位旅遊部落客、金融背景的人來寫寫自己看法。

過去20年,數位革命影響人類範疇非常廣泛,但我個人認為其中最大的影響,就是經濟學家常掛在嘴邊的「效率」。網路、平台將全球近半數成人連結,共享累積的龐大知識與資訊,消費者得以低成本快速獲取大量資訊。而自由市場需求面運作關鍵就取決於:一、市場資訊的流通與取得;二、消費者能否將取得資訊轉化為決定。過往商業模式中,「通路」曾扮演商品資訊傳遞的重要角色,數位革命則這相當程度的顛覆了既有通路運作模式,Amazon、 阿里巴巴對傳統零售通路帶來巨大衝擊,google、fb則顛覆媒體與廣告產業鏈。

科技巨擘著眼於打造資訊流通平台,迥異於傳統通路商透過壟斷、與消費者間資訊落差來獲利。雖然說消費者是付出了個人資訊讓科技巨擘掌握做為代價,但顯然的,結果是在對消費者近乎免費的資訊分享下,得以享受更合適自己的商品,及通路利潤下降後所帶來的便宜消費。這相當程度擴大了市場需求面,也鼓勵了供給面的創新,幫助了市場的效率分配。譬如說30年前屬金字塔頂端的出國旅遊,現在幾乎就成為一般中產階級可負擔的活動,而許多的旅遊部落客,就在這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資訊的分享與流通角色。

如果說20多年前開始的網路及數位平台,促成了資訊流通以及生活改變,那目前我們可能來到了一個新數位轉折點。超級電腦、量子技術、區塊練、AI....,大國及最聰明人類的技術競爭前緣,看似無限夢幻,但面對病毒不僅無能為力,現在連火箭殘骸會掉到何處,也都不清楚。這不僅是科技的侷限性,快速發展的雲端計算、晶片技術,在還未完全展現其能量前,數位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嘎然出現。

譬如說當google、fb的AI高度辨識技術還沒應用之前,低技術「廉價偽造」(cheapfake)、「淺度偽造」(shallowfake)文章或視頻已滿街亂跑。置入性行銷、虛擬帳號,資訊氾濫及商業化、政治化,配合數位科技帶來了負面發展。「假新聞」(fake news)竟成為年度的代表字,而Eric Schmidt則說「社群媒體,是白癡和瘋子的揚聲器」。技術曾經帶來了資訊流通,但當前困境,技術也帶來了資訊流通阻礙。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雖然也有所謂的農場文章。但騙騙流量、騙騙按讚數其實影響有限。但如果目前最先進的人工智慧GPT-3,可以創作一篇假部落格文章,然後發表在全球知名技術論壇「Hacker News」,再登上了榜首。如果AI可以在擁有某個人1分鐘音頻或40分鐘視頻後,透過深度學習產生高度個人化的影音,然後我們看到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Queen Elizabeth)偽造的舞蹈表演,以及金正恩偽造的警告美國人「民主是脆弱的」影像。AI辨識假消息,與利用AI創造假消息,正成為科技前緣「矛與盾」的對決。

當然目前這種近乎為真的高度人工智慧偽造成本高昂,高價值人物偽造目的不易得手,而低價值目標偽造則不符成本。而當前世界最大威脅也非深度偽造。相反的,僅需極低成本,即可將明顯的假資訊搞得滿街亂跑。例如FB被創造出來的無數假帳號,然後基於商業目的、政治目的被創造出來的低成本文章、圖片、影音,透過社群平台結合,將假訊息如病毒般傳播。而更糟糕的還不是假訊息本身,而是就算是顯而易見的假訊息,接收訊息者可能會毫無保留的相信接受。

「假新聞」、「假消息」很可能成為數位科技的一個重要拐點。如果說數位科技對人類最大影響在於促成了資訊、知識流通。那假訊息的嚴重性在可能造成我們對數位資訊的不信任。當Google搜尋出來的結果很多是假資訊、Facebook傳遞的不再是我們朋友間習以為常的真、Amazon賣的是造假評價的貨,那後果對這些科技巨擘及整個網路上數位資訊是顯而易見的嚴重。而「信任」是商業運作的重要一環,但如果資訊不被信任,恐怕科技巨擘經營的核心也很難以為繼,或者是說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來進行資訊真假辨識,而許多平台所做的投資效益也將大幅下降,例如平台上對商家的評分資料,就無法透過集體評價來完成,演算法的投放也無法讓人滿意。這結果將造成自由市場運作上的不效率。

回到matters,我們多數人來到此地,我不認為跟區塊鏈或虛擬貨幣技術有多大關聯。相反,多數人根本不曉得這些技術背後運行原理,而是很單純想跳脫早期部落格平台的侷限。我們多數人相信優質文章具有價值,但問題的困難在如何達成文章價值分配。以google為例,我們都知道google演算法的厲害,有寫部落格的人也知道SEO的重要性。但對google本身,Google Adsense的重要性,可能幾乎相同於搜尋演算法。而我們簡單歸納google對文章、圖片、影音價值的分配,關鍵就是透過可量化的流量、點閱,再與廣告進行結合,這也是早期多數科技巨擘使用的價值分配方式。

當然如果流量為真,對閱讀者、廣告商甚至google,流量模式都將是一個極佳且有效率、低成本的商業價值分配模式。但為求更高利潤,開始有了置入性行銷、聯盟行銷(affiliate),甚至出現各種騙取流量的方式,還有對廣告干擾的厭惡、個資隱私的擔憂,開始有了訂閱制,目前美國主流媒體、串流影音似乎也都往訂閱制方向靠攏。當然平均每月10美元的訂閱看似花費不多,但如果各種興趣嗜好都採訂閱,加總起來可也是不小筆的負擔。而這時候,如Medium、matters的折衷方式平台就開始出現。

當然來到matters,我沒有資格給個別創作者意見,但matters的利潤分配機制,我認為比虛擬貨幣技術重要的,是一種合理的分配機制。在眾多文章中,不論是流量、拍手、讚賞都只是一種辨識與分配機制,matters後台管理中,應該要設法辨識出文章品質指標與獲利分配的相關性,還要在技術上避免優質文章被劣質文章、或欺騙性的優質文章所干擾、掩沒。如果文章品質與獲利兩者能趨於一致,那就可能會成為良性的滾雪球。

或許我們又來到了一個數位轉折處,也許我們沒有足夠的聰明才智,成為下一個賈伯斯、比爾蓋茲。但只要我們身處其中,仔細去觀察、體會,我們確實有可能比一般人更清楚的看到這場轉變的過程。這或許就是我持續寫部落格文章,還有來到matters帶來的好處,讓自己頭腦持續轉動與清醒。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