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分享|Podcast節目推薦-今天星期姍Witty Wednesday
前陣子和朋友聊天的時候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太懂表達的人。
想分享的內容想問的問題 到了嘴邊卻輸出成了另一種樣子,九彎十八拐的那種拐彎抹角。
腦中會有很多激動和論點想要分享,在腦袋瓜裡面竄來竄去的,很是雜亂,所以說出口的時候內容就顯得沒有章法結構,抑或是自知想法過於雜亂就總結只脫口說出:我很喜歡。
但喜歡是可以深究的,不然只顯得空泛。
朋友說:那你嘗試輸出你最近聽完的Sandy的podcast內容。
所以That’s why I am here.🙋🏼♀️
先說結論,推薦<今天星期姍>的原因是非常欣賞吳姍儒Sandy的談吐,無論是他的言談舉止或是文筆,理性又不失溫柔,幽默但又認真對待。
今天重新聽了最新一集<認知自己的情緒,需要更多勇氣>,然後整理了自己聽完情緒起波瀾的部分,記錄下來。
✏️第一個深刻點:照顧身邊的人的感受
我印象深刻的是Sandy說他是後來才學會照顧身邊的人的感受,在他大約25歲的時候。
怎麼學會的呢?誠實以及坦白。
在乎的人彼此之間在足夠信任的狀態下願意掏出真心說出內心真正的感受,而後Sandy也才發現原來很多時候他的想法標準並不一定就是別人的想法。
那就在那一天當中,好幾個朋友真的表達他們的感受,在那一次對我來說是非常衝擊的,我其實很驚訝這麼多的朋友都分別不滿我一到兩三件事情,我就想說我都沒有不滿你們耶,你們怎麼會不滿我?我到底做錯甚麼?
在那之後,我花了蠻久時間去學習閉嘴,學習安靜,感受對方要的到底是甚麼。
這段讓我想起之前讀過的<好日子革新手冊>提到的心理學概念投射偏見(Projection effect),人們容易用自己的想法套用在他人身上。
是呢,好難,我還在學習閉嘴的部分。
但很多時候其實在對話當中留白,或許能聽見更多,獲得更多。
另外就是關於信任和坦白,
內心真正的感受選擇說或不說倒真的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當你足夠信任,或許沒有這麼難。
✏️第二個深刻點:理性與感性
Sandy分享自己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到情緒,通常都是用理性處理當下直到事件結束,而後日常發生的其他小事可能不小心觸發到當時的事件,情緒才會席捲而來。
當下,我也不是很確定要怎麼反應,我就只能做該做的事和說該說的話。
我的感受很像一堆肌肉或是神經血管,神經元不斷的長出、更多的連結和感受,非常複雜和多元,我其實都有感受到,但是太受傷了。所以後來用理性長個骨架,讓肌肉血液包裹住骨架之上,不超出骨架就不會出事,這是一種找到安全感的方式。
其實Sandy是個非常有感的人。
Sandy介紹自己老公的時候說,相較於自己,老公是相當情感豐沛的人,很多時候Sandy需要很努力試著去理解他,對於兒子也是,總不能和一歲的寶寶用理性處理每一個天外飛來的哭鬧和笑容吧。
這段還真是心有戚戚焉🤣
之前姪子出生大概一歲大的時候,睡完午覺起床不知道原因,第一個反應就是哭,嚎啕大哭。
在客廳聽見哭聲的我走進房內安撫著他,但其實我很不知所措,然後我對著根本還不會說話的我姪子說:怎麼了?為甚麼哭?你要說我才知道怎麼辦呀!
荒唐的希望姪子可以直接跟我說他尿布濕了或是肚子餓了。
當下我只想解決哭這個問題。唉,好荒謬,問出口的下一秒自己自知太荒唐而笑了出來。
不單對於寶寶,於朋友於情人於家人,很多時候我也需要花費很大的努力嘗試去理解對方的喜與悲。
理性感性與否一直是很常和周遭朋友們聊天的話題,或許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百分百的屬於某種狀態,不同情境不可同日而語。
但目前對於自己的認識仍是理性之人,仍在學習感性。
大概就這兩點,足以讓自己在聽完48分鐘的廣播節目後就思緒爆炸,然後逐條的嘗試釐清它。
為甚麼聽到這段我會不自覺的點頭?為甚麼Sandy這句話語剛落,我的眼淚也跟著落?
然後還想到之前很喜歡蔡康永的一段話:
語言本來就是用來讓自己和他人連結,別只顧著自己使用語言卻不在乎別人了。
是的呀,把多點注意力留給彼此吧!如果聊天能你拋我接,然後相互的給予彼此分享的舞台以及溫柔的承接當中被拋出的情緒,那該有多好。
最後,還有最近看的全明星辯論會,寇乃馨也在節目中說了一段好值得紀錄的話:
語言不只是你說了多少話,表達這件事的魅力在你能讓別人聽進去多少。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