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加密貨幣
這個標下得有點大,不過是上週末和台灣科技與法律協會合辦一場相關的座談,放在 #民防搞什麼 的脈絡之下,有幾位律師根據自身的經驗準備了很好的演說,會後很值得寫一篇心得分享。以下的脈絡都是從台灣個人的視角出發,只是算是一個認真探索的開始。
首先是加密貨幣的世界對於不同族群的人有完全不一樣的意義。年輕人可能弄個錢包在交易所開個帳戶,一點都沒有進入障礙的問題。這個進入障礙包含觀念理解,服務使用,以及信任託付等。對於已退休人士來說,大概比較難以入門,而且資產若是以不動產持有為主,也沒有強烈的動機去理解加密貨幣。台灣加密貨幣的使用人數(例如錢包持有)應該不能說少,所以談加密貨幣會有比較好的基礎。
但戰爭的威脅對台灣朋友來說不陌生,不過區域衝突的整備要如何進行,我猜幾乎很少有人認真思考和演練。尤其是每一個「個人」在島嶼型態的衝突「脫離路徑」,基本上就只是「島內避難」和坐航行器「離開國境」而已。這兩種「避難」途徑堪稱是台灣境內難民 (IDP) 的最大公約數。對於戰爭威脅的體會,就算已經麻痺,也知道事情發生了,無論是遠方不容易察覺的公開上發生激戰,或是封鎖對台灣輸出入重要的航線,基本上能做的就是「坐以」,但不見得會是「待斃」。
因為2022年烏俄戰爭的啟示,所以很多人知道跑去銀行擠兌這件事當然會發生。區域衝突若是正式到了一個閥值 (threshold),那麼衝突的擴大當然會影響民間對於本國貨幣的信心。新台幣本身不是強勢貨幣,所以我們的可以很容易的推斷:在被切斷對外聯繫時,個人的資產要如何保護和使用,保有一定的流動性,台灣絕大多數的國民就只能被迫完全「相信政府」。
政府能不能完全相信?政府在戰時能不能完全相信?這也不是這一篇想激起的討論。但我們能相當程度理解,有不少人會相信政府,但在災難當中還是會偏向「靠自己」。那麼,如果類似烏克蘭政府在戰爭爆發後限制國民每日現金提領的狀況發生,台灣會不會很多人跑去郵局臨櫃排隊?還是擠在 ATM 前面想趕快把新台幣領出來一些先擋著用?
這答案應該是非常肯定。
若是在 ATM 前排隊領不到現金,或是根本不敢去現場領錢怕被搶劫,那該怎麼辦?這就是大問題也是好問題了。戰爭中的電力、金融和網路的基礎建設,不一定全國都能保持暢通。這時候手上若沒有現金要購買生活物資,那該怎麼辦?有人說,透過手機支付當然可以不用現金,這也是一種方式。但前提是電力、金融、網路,以及使用的支付管道和提供服務的各環節都能 “keep alive”。這件事在個人層面來說,是沒有辦法能完全掌握的,因為大一點的公司都不一定能保障整串的服務鏈能持續穩定提供服務,更何況是賴以維生的個人使用者? 別忘了今年初的大停電,很多人在南部的街頭,手機在24小時內面對的「通訊障礙」,是沒辦法拿來「嗶一聲」付款的。
那麼加密貨幣在這幾種簡單想定的場景之下,到底可以做什麼?我們看到烏俄前方的戰況,很快就看到透過政府單位提供錢包位址,接收來自全世界特定加密貨幣幣別的捐贈管道。這件事是可以做的,當然了,對於有 operational 意識的朋友來說,這件事還不是這麼簡單,但這方面的討論在前幾日座談,是有被確實談到。這也是大多數朋友第一個能想到的自然切入點。不過這途徑是政府接受物資捐贈(無形資產?)。那麼政府收了這些資產,能怎麼快速運用到你我的身上?這部分是應該探究問清楚的,而且會面臨實務上的問題,我認為會不少。
其次是個人資產保有和流動的問題。如果銀行內的新台幣不值錢了,那加密貨幣是否能提供一定價值的保存功能?想想看。
再來是如果你被迫必須離開本國,例如在航路全斷之前能移動至第三國避難,那麼加密貨幣的價值是什麼?還是有什麼其他的個人資產避險管道,更值得信任?這也可以想想看。
簡單來說這個主題在台灣尚屬「安逸」的「幣圈」應該是沒有過很紮實的討論,大部分的朋友對於遠方發生的區域衝突和戰爭的想像,目前也很缺乏感同身受的強度和廣度。這場座談舉辦的意義雖然扣連了幾個關鍵字,例如:法律思維、人道救援等,但我們對這方面的探索,在承平時期應該要更為積極。
原出處:https://blog.schee.info/2022/06/12/cryptocurrency-in-a-war/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