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之廿六】當徠卡女王遇上1930年代的夢幻巴黎
巴黎的風情萬種,在已故德國女攝影師Ilse Bing(1899-1998)鏡頭下顯得尤為迷人,充滿幾何線條的巴黎鐵塔、中途曝光的協和廣場夜間噴泉、紅磨坊裏的動感康康舞者⋯⋯1930年代,她在巴黎遇上最美好的歲月,記錄花都的點滴,F11攝影博物館曾展出逾百張Ilse Bing的照片,從中也呈現她的曲折人生。
生於法蘭克福猶太家庭的Ilse Bing,曾在當地大學修讀數學及物理學,後來轉到維也納研究藝術史,當時她為完成博士論文,在1929年買來徠卡相機拍攝建築物,從此愛上攝影這個自學成才的媒介。徠卡在1925年推出第一部商業用相機,布列松、Robert Capa等攝影大師均是著名徠卡用家,然而Ilse Bing比他們都更早開始以徠卡相機創作。「當時大家仍在用大體積的木頭相機時,她已在用前衞、小巧的35mm相機拍攝。」F11攝影博物館創辦人蘇彰德說。
中途曝光 「罕見的攝影活力」
在《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中,男主角在1920年代的巴黎遇上海明威、畢加索及達利,當時的藝術之都,也令她充滿憧憬。有次她隨學校到訪瑞士,見到梵高畫作,覺得自己不應專研藝術史,而應該創造藝術。她毅然放棄學業前往巴黎,成為自由攝影師,展開攝影生涯最精采的黃金十年。
巴黎的活力與動感吸引着她,而她則以獨特的鏡頭來回饋。為巴黎鐵塔掌鏡時,她並非展現鐵塔的壯觀全貌,而是透過利用鐵塔的線條特徵,營造出有趣的幾何圖形。拍攝巴黎夜景時,充滿革新精神的她,在黑房裏利用中途曝光,令照片產生黑白反轉的特別效果及陰影層次。在紅磨坊利用環境燈光拍攝的動感舞者更備受讚賞,不僅獲徠卡公司贈予新鏡頭進行創作,法國雜誌《L'Illustration》攝影版創辦人和藝術評論家Emmanuel Sougez在巴黎畫廊櫥窗看到照片後,形容作品具有「罕見的攝影活力」,更稱她為「徠卡女王」。
實際上,這稱號並非浪得虛名,在男性及傳統藝術為主導的社會,身為女性的她認定攝影是一種藝術,鼓起最大勇氣去追夢,而且非常專注在這種前衞的形式。「小巧的相機令她可以到處去拍攝,與拍攝對象更親近,照片也有更多可能性。」在最標誌性的一幅自拍中,她以徠卡相機半遮臉龐,身後鏡子反射她的側臉,畫面中的兩個她,象徵着她的攝影宣言。
這位天資聰穎的女子,將藝術與商業攝影優雅結合,天賦隨即備受肯定,短短數年已在巴黎商業攝影界冒起。當時她為《Vu》及《Vogue》等雜誌工作,作品也見於美國版《Harper's Bazaar》雜誌。1930至1940年這十年,可謂她攝影事業的高峯,1936年,她曾在羅浮宮首個現代攝影展覽中展出,作品亦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Photography 1839-1937」展覽中亮相。
命途多舛 二戰後放棄攝影
作為生活二戰時期的猶太人,她注定命途多舛,曾被關進集中營,幸好被人營救出來,其後移居美國,然而卻因關稅問題,未能保留所有早期照片,很多重要照片因此遺失。二戰後,她曾在1947年及1952年回到巴黎,再為「光之城」留倩影,然而這時的作品缺乏當初的浪漫,反而瀰漫着一份疏離感。1959年,她放棄熟悉的攝影媒介,轉向詩歌、繪畫及拼貼等藝術形式,這某程度也令她的名字被許多人遺忘,但1930年代巴黎給人的迷人印象,Ilse Bing及她的徠卡相機,可謂功不可沒。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