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高利定存還存在嗎?
18%高利定存
18%是以往台灣政府給退休公教人員的優惠存款利率,這是甚麼樣的概念? 依據72法則,72/18=4,也就是在18%利率催化下,每四年翻倍! 🤐
當年確實是照顧公務人員,看看下圖的利率變動,1995年台灣銀行利率約7%,那時最高是1989年恰逢第三次石油危機,但最高時期也只有9.5%左右。今日臺灣銀行的利率是0.85%左右,相較之下,那個18%等於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拿到禮物的公務人員喜呵呵,但沒拿到的就眼紅。因此在民國84年(1995)後的公務人員就沒有這項"德政",更在政黨輪替後,被連根拔除! 維基百科上有很清楚地介紹,有興趣可以連去看看這歷史淵源與變革。
18%高利定存看起來很棒,但這也並非所有退休金都適用,他還是有個限額,要不然借錢來投入這個高利帳戶都划算啊!! 而且,這個高利定存好像(因為我也不確定)是退休後才可能領得到!
18%還存在嗎?
我可以很斬釘截鐵的告訴你,在銀行裡的一般用戶,18%是絕對不存在的!! 至於高端用戶,是否能達18%,我也相當存疑,或許抽傭前可以達到,抽傭後就低於18%了吧!
現在要能讓資產以18%的利率累積,就得透過活的資產,像是股票投資,才有可能達到。像是"只買4之股,年賺18% (施昇輝)"、"我用一檔ETF存自己的18%(陳崇銘)",這類的書籍相當多,標榜年化報酬18%。這裡用年化報酬,是因為活的資產,有人買有人賣,價格自然有上有下,因此並不像定存配息一下固定值,因此年化報酬其實等同說長期來看,只要購買的資產隨經濟成長持續上升,那麼長期來看,就有機會達到18%。
存股達到18%,背後有個中心思想,就是定期定額投入長線向上的波動資產。定期定額,是為了平均成本,長線向上是避免越買越低,波動資產是讓定期定額具有效果。而投資是否能夠有足夠收益,除了風險管理外,更重要的是資本額,所謂本小利大利不大,本大利小利不小。18%定存之所以吸引人(或者說會讓人眼紅),是因為他不具波動,可無腦投入,怎知這樣的高利,在時空變遷下,無法持續。
如果今天有一個18%利率的產品,我會投入大本嗎? 說真的,我會投入,但應該還是透過投入資本額來控制風險,畢竟,很難保證他不會是下一個類似軍公教18%的長線看平卻急跌的方案。
有沒有像定存一樣18%的資產標的呢? 有的,我找到一個,不只18%,而且還是活存!目前投入測試中! 有興趣請拍手關注!
ΨΨ 個人投資思考,非投資建議,風險自負,DYOR Ψ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