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當媽媽》書摘
作者訪談17位已婚無子的女性,加上自己一共18位,年齡層從27歲到41歲,職業為藝術、文字、插畫類的自由工作者、老師、律師、業務、咖啡和書店業者、IT產業上班族、公務員、化妝師。歸納出「不當媽媽」這個決定形成的過程、原因與不生育所面臨的壓力。韓國與台灣的出生率皆屬世界最低,18位韓國女性的想法與心情,可做為台灣的參考。
做出「不當媽媽」這個決定是長久且不斷忐忑不安的過程
採訪與撰稿過程中,作者心中一直帶著這個提問:「沒有人強迫我要當媽媽,我也不想要生孩子,但是為什麼心裡還是那麼難受呢?」
每個女性從小到大被灌輸「母愛是天性」、「生養孩子是女人的天職」的價值觀,公開說出「我不當媽媽」這種話,彷彿是女性自我價值的徹底否認,這種否認一方面是來自於周遭環境:「既然不生幹嘛結婚?」、「不覺得對不起婆家嗎?」、「是因為生不出來才說不想要孩子吧?」、「自私」、「還沒長大」、「沒有孩子人生就不算圓滿」。
其次,這點或許出乎一般人意料,決定不生育的女人所承受的壓力一部分來自於自己:儘管自己有決定權,配偶也支持,訪談過每位受訪者,加上自身經歷,作者發現這個決定都非瞬間,而是歷經一段長期的過程,透過所經歷的人、事、物不斷確認,逐漸強化這個決定。但就算「不生孩子」的傾向已經確定,這個意念又非百分之百堅決,這段過程仍會不斷交雜著自我質疑、罪惡感、害怕後悔的情緒。作者寫到:「不生孩子」真的是一個相當孤獨的決定。
有幾位受訪者因為婦科疾病而被醫生判定為較難受孕,儘管已經決定不當媽媽,還是感覺受到打擊:「現在不想生,萬一幾年後想生小孩卻生不出來怎麼辦?」
「當媽媽」這個理所當然的社會期待深深烙印在每個女性身上,儘管確認自己不生孩子,還是沒有足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堅持到底,覺得未來的自己或許會妥協、會改變想法、害怕會後悔,碰到被醫生診斷受育困難的狀況,這種不安與游移的情緒就會被放大。
平常面對父母「為何不生孩子?」的質疑,心中多少會愧疚,特別是當父母生病時,不自覺會出現「是不是該生個孩子?」的念頭,把生孩子當成是盡孝道的表現。
然而,作者訪談其他同樣決定不生育的女性之後,了解到原來不只是自己,每位不生孩子的女性都經歷著類似像這樣不安且忐忑的過程,反而坦然接受心內的不安情緒。
就算到現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著百分之百篤定的無子女女性(現在大概到了九十八左右吧),但是這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因為我明白動搖只不過是種相當自然的情感罷了,同時也了解並不是只有我才會猶豫,因而獲得堅持下去的勇氣。
不想當媽媽的原因
1. 人格特質:不是每個女性都內建母愛,也非每個女性天生都嚮往有孩子的人生,作者從幫忙姐姐帶孩子的經驗中發現自己對於照養孩子缺乏耐性,比起陪伴孩子有更想做的事。
2. 對養育孩子的不確定感:有的女性覺得沒有自信能教養好一個孩子、給予孩子良好的成長環境,她們認知到孩子是個獨立個體,孩子出生後,自己的人生也得大幅度的調整,孩子不見得和自己合得來,社會不斷的變遷,不確定是否能夠用適當方法好好養育他們。不生孩子並非是因為害怕辛苦,而是對於孩子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感到卻步。
喜歡孩子不等於想生育孩子,有幾位受訪者的工作環境必須接觸許多孩子。她們甚至比家長更有耐心傾聽孩子、欣賞孩子的特質。身為一個教育者,看過許多親子關係之間以教養之名而產生的種種暴力,覺得自己適合當個從旁協助的教育者,但不見得是個適合的養育者。或許自己是個好老師,但不保證是個好父母。
知道自己不能成為什麼也是非常重要的
3. 經濟:因為房貸、租金、生活開支等經濟壓力而決定不生孩子。另外一種經濟因素並非是資金不足,而是資金配置的優先順序。其中一位受訪者是收入豐碩的律師,把大部分的財產投入在國際慈善組織,作為貧困學生的獎學金,她認為這是把對自己孩子的愛轉化到其他更多孩子身上。這不禁讓人思考,對於孩子的愛與付出,血緣是否是必要條件?
4. 不想承受來自媽媽同儕的壓力:育兒壓力除了來自配偶、婆家,還有媽媽同儕也是主要壓力源。生了孩子後,自己的生活節奏必須大幅度的調整,尤其必須配合孩子上學作息一併和媽媽友社交。書中一位首訪者對此特別抗拒。她居住在社區型住宅,每家的丈夫都是現代汽車的員工,每戶的家庭結構和一日作息都很相近,讓整個社區形成一種單一的家庭文化:男性是同一家公司的員工,每戶大多生兩個孩子。受訪者在社區中深感媽媽團的壓力,一旦有了孩子,就必須被迫加入媽媽社群,討論她不感興趣的話題,一起團體行動。想到必須長年面對龐大的在地社交壓力,生活和職業的自由度受限,就降低了生育的動機。
如何面對環境的質疑?
面臨婆家、娘家、職場同事的質疑,一般受訪者的應對態度都是打哈哈帶過並轉移話題,不刻意深入討論,避免激化家庭衝突。關於來自婆家的壓力,作者意外發現,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家庭並未經歷想像中的施壓,歸納其原因,底下四種條件中至少符合兩件,較不會承受來自公婆催生的壓力:
1. 配偶情緒獨立,不會被父母影響;
2. 配偶的經濟獨立,不會受父母牽制;
3. 配偶不想生小孩的意念強烈;
4. 女性收入較配偶穩定或更高。
結論:
如果想當媽媽的欲望是正常的,那麼不想當媽媽的欲望,也是正常的。
當媽媽或不當媽媽?這在家庭餐桌、網路論壇都是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不當媽媽的理由往往是非單一因素使然,而是性格、人生經歷、經濟、周遭環境條件各方面綜和考量後的結果。
這本書不做過度批判涉入,純粹呈現「不當媽媽」的想法、經歷與壓力,並從這個核心主題延伸出種種值得思考的議題:不當媽媽並不是對孩子缺乏同理心、對於孩子的愛不一定非得透過親子關係來傳達,也可透過親戚或者師生。因此,不當媽媽的人不代表完全沒參與一同孕育社會新生代的責任。認真照養孩子是負責,而審慎評估各方條件而決定不生孩子,也是一種負責,因此不該對不生育的女人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無論生或不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十字架要背。正如作者所說:「所有母親都是偉大且必須獲得尊敬;但沒有踏上「母親」這條路的女性,也應該被尊重。」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