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心靈加油站」,談你成為「媒體」的一點傳播責任!
中午貼的覺得不好,改了標題和換了照片。加了一點句子。
前幾天在讚賞公民Facebook的社團裡,有人問起使用twitter和plurk的情況。我說我很早就不使用這兩個服務,其中一件事是twitter的小團體太嚴重。(目前我都只有轉medium的文章到twitter)其中一個事件是這樣的:
2009年莫拉克風災,應該是台灣從野草莓運動後,再次因為社會事件帶動另一波網路使用者匯整力量讓任何求援的消息可以透過網路的傳播傳遞出來!並同時將求援時缺乏的物資可以透過眾人的力量送進災區。
當時的消息非常亂,大多數的使用者在那個當下非常難做到「判斷訊息」,以及克制自己的焦慮不要轉發太多訊息,常會有人轉發一週前的資源需求(有日期啊!看一下嘛!)或是一再傳「已經證實過不是正確的消息」,在那樣集體焦慮的狀態下,我一直期待會有一個「意見領袖」暫時出來發聲穩一下當時相當焦慮的氛圍。
想當然,twitter上沒有這樣一個角色,而集體焦慮大爆走的時候,也真的很難有誰登高一呼就可以減緩那樣的焦慮感。(像莫拉克這種災難,焦慮感還來自「想幫忙,但幫不上忙」)那時候我就完全離開twitter,一來那樣的焦慮感也襲擊了我,二來即便不在災難時集體意識也常常讓人困惑,特別是這樣的集體意識形成一種風氣(風向)時,也會成為另一種「你非得跟隨」的焦慮,或者你完全無意識的成為製造焦慮的那一個!
當青年們對於「經營自媒體(無論哪一種)」有著無限嚮往的時候,必須連同「傳播者」的角色一起思考進去。像是「有什麼事是可以起身去做?」而有什麼事是「不要跟風」的?或者,有沒有能力去識別自己接收的訊息和傳播的訊息是不是最正確的?乃至用字、用詞多半都還是要花點時間斟酌。不論你是不是一個「有足夠影響力」的傳播者,當你想要成為一個「媒體」的時候,你必然需要把一些傳播責任一起思考進去!
你能不能透過自己的影響力去傳播正確的訊息和正面的情緒?這也是成為一個傳播者所需要練習的事情。你當然可以什麼都不做安靜的看著,不要製造恐慌和焦慮就好!但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想法,是可以做一些什麼作為一種陪伴或鼓勵,讓跟隨你的人稍稍減緩一些焦慮或恐懼。
衛福部大概幾週前推出一支1925安心專線的影片,覺得衛福部還真不錯,有想到要做這樣的影片去提醒民眾在面對心理壓力時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面對(我每次看這支影片,看那女孩在做運動都覺得好可愛啊!哈哈哈哈。)
昨天看完寶瓶文化製作的【疫情下的九種無望感之心靈加油站】請來九位心理作家提供了九種防疫期間的暖心建議。全部看完也覺得這系列做得真不錯,像是面對家中長輩的焦慮,大部分的晚輩也會被搞得很焦慮,但怎麼去減緩那樣彼此都緊繃著的關係呢?又或者是工作模式的改變與家人相處時間拉長的時候,要怎麼調整心情?透過這系列的影片,不論是從個人、親子、朋友、網路上的互動……都在此刻提供了一點緩和情緒的方式。
每一個人待在網路上都是「傳播」的種子,你可能透過「任何形式的經營」成為被人關注的「媒體」,你必然會面對「傳播」這一層的社會責任。且不論你原先想做的事是不是單純的只是「創作」而「經營自媒體」,你都擁有傳播中那最關鍵的影響力!而你決定怎麼運用它,就會使你成為什麼樣的「媒體」。如果你運用得宜,你都可能因此獲得相對的高度。
看到出版界做了這系列的影片也格外開心,也真的滿實用且療癒啊!「出版」也是「傳播」的一環,能夠在此刻做出這樣的影片,即便不賣書,也賣不了書,卻也盡了一份出版人的責任。點來看看吧!
善用你的影響力,如果你真心想成為一個「媒體」。有時候,領頭羊不好當,但我們總能發揮一點點影響力!
圖為20141119高雄氣爆通車前一晚Canon EOS M2,那也是一個災難中,透過網路的連結不斷支援所有前線(我就住氣爆區上,我天天拍一張我經過的氣爆路段,記錄這段恢復的日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