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虚拟现实”创业公司实习的体验分享
从运营到产品——我的互联网实习经历分享系列之1
在分享第一份纯正的互联网实习之前,我需要先提到另一段非常特别的实习经历。
这是一家“建筑+互联网”的创业公司,CEO是我的校友,我去实习的时候天津分公司只有20几个人。公司主要是在做BIM+VR/AR相关的项目,BIM的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也就是说把建筑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建立成一个模型,这个模型不只包括建筑的几何参数(比如长宽高),同时包含了所有材料的参数(比如墙、窗、地板的传热系数等等)。传统项目中,建筑的几何信息是通过2D的图纸(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等)展示的,此外,由于每张图纸并没有关联性,倘若对建筑做一个非常细小的改动,都会需要同时修改所有的图纸。而3D的模型,建筑所有的构件都是参数化的,你调整了层高,那围护结构的高度也会相应的调整,这可以大大提高设计和工程项目中的效率。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应用BIM的项目还很少,因为建筑项目的工程浩大,而且整个建筑行业仍处在非常浮躁的拼命拆拆建建赚钱的状态,上游的地产开发商没有动力去做,利益链条下游的设计公司/施工单位更没有资源去推进,因此BIM的研究大部分还停留在校园内的老师/研究生手里。
这个创业公司使用BIM+VR/AR的概念,主要是解决目前建筑行业里施工环节的问题。
举一个小小的使用场景,建筑施工团队的安全培训,在没有BIM和VR(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时候,需要工人们实际去工地上进行,除了对场地有要求以外,如果工人没有按规范操作,他的安全风险也比较大。但如果有了整个施工现场的BIM模型,工人们只需要带上VR眼镜,拿上操作手柄,就可以在几平米的地方身临其境的学习安全操作知识,甚至可以直接体会到不佩戴保护措施从“高空坠落”的后果。
具体到产品层面,公司作为服务提供方,需要为甲方制作整套建筑场地模型和交互体验。如果不好理解,大可以把这个产品理解成一款VR游戏,需要接受安全培训工人即为“玩家”,建筑工地是“游戏”的场景,一些标准化的安全操作则是需要“玩家”通过的关卡,只有“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足够高的分数,才能最终闯关成功。而VR游戏与普通的游戏最大的不同则是,场景和交互的真实感而已。
具体到技术层面,模型一定是3D的,且用户可以通过VR设备与其实时互动。以建筑举例,首先需要使用 3D建模工具如 Autodesk Revit,对建筑本身进行建模,其实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BIM的部分,这个模型只是将建筑从物理世界映射到了数字世界,但在用户眼里对真实世界过度简化了,且用户是无法与其发生互动的;这之后就需要用到 Unity 3D 引擎(非常知名的游戏开发引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科普)实时渲染(给数字模型穿上外衣),最终呈现到用户眼中的才是如假包换、且可以完成特定交互行为的“虚拟现实”。
尽管产品的概念十分“高大上”,公司的商业模式却非常传统。由于公司无法将这套产品研发流程标准化和规模化,因此需要为每一个项目重复上述的设计开发交付流程,即传说中的重复“造轮子”。市场/销售团队负责拉项目,研发团队则针对每个项目提供的图纸进行定制化建模,最终给到整套BIM+VR的产品。
基于上文提及的原因,我不认为公司是在做“产品”,更像是做“项目”。以同样是为企业(2B)提供服务的SaaS产品举例,同一套产品可以提供给数以万计的企业用户,即边际成本趋于0;而由于用户通常以月、年为周期去付费购买,为了保证用户的复购率,你会对用户的体验持续负责,这同时驱动你去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优化,保证产品在市场上的持续竞争力,并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项目”则恰好相反,由于可复用性低、重复造轮子,边际成本不会下降;且通常交付产品并收到款项后客户生命周期即结束了,公司很难有动力去收集客户的反馈,而是不断的去寻找下一个客户。所以尽管公司有设置“产品经理”这一职能,但我认为他们的工作只是传统的“项目经理”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我最终毅然决然离开了“项目”导向的建筑行业,选择投身互联网。
我进入公司的实习Title是产品运营实习生,实际工作职责则仅限于新媒体运营。当2年后的今天回顾这一份实习时,我似乎可以更清楚当时的工作在企业运转中的位置。当内容生产者是企业时,新媒体运营实际上等同于内容营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用户打造品牌,甚至促成最终交易。
由于创业公司并没有雇一个正式的新媒体运营,我去实习之前,这份工作是被随机分配到公司的其他同事身上的。我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维护企业微信公众号,也会花少量时间将公众号的文章同步至其他平台,如知乎、微博、官网等。
基于对公司业务的理解,我入职后迅速生成了一个简单的内容发布策略和一个月内的内容排期。策略上将内容分为了一下几类:
- 行业动态/科技新闻:由于公司的业务是BIM+VR/AR,公众号的大部分受众势必会对传统的建筑行业如何向数字化转型,以及VR/AR技术感兴趣,整合行业动态、科技进展的资讯可以提升对相关方向感兴趣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 技术性文章:聚焦对公司技术层面感兴趣的用户,由于技术在国内还算小众,资料并不全面,适当翻译整理一些关于建模软件、游戏引擎的国外教程,可以为想入门相关领域的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 公司的产品宣传案例:公众号不是义务为用户提供信息,而是最终服务于企业的商业目标的,因此需要包含一些公司产品的介绍文章,让用户更了解我们的产品/服务,同时需要配合一些营销策略(如限时折扣)进行产品推广
三类内容的比重、发布频率、发布时间等等都是可以测试优化的变量,举例来说,营销类文章发布太多,用户可能会愤而取关;技术类文章过多,则会显著加重我的内容生产成本;如何取得平衡需要依托过往的阅读量等统计数据去不断调整。
内容的质量如标题、排版也是门学问,因为本文并非是要介绍新媒体运营的工作经验,我个人也并没有在这个领域深耕,所以分享就止步于此啦,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看待“建筑+互联网”公司的视角。
从运营到产品——我的互联网实习经历分享系列2预告
第二篇将会开始分享在移动互联网公司(2018年已上市)实习的经历了,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持续关注鸭✨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