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勞工|年長侍應、清潔工自拍生活誌 記錄工傷、養家故事
文|集誌社記者
「我嘅快樂嚟自我仔!」66歲打散工的Steven,職場上算是高齡工友,同齡的朋友大多已退休或不再需要「孭起頭家」,他卻未打算退休,「決意做到冇得做為止」 。在香港,像Steven 這類長者勞工不算少數。根據政府 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65 歲或以上的勞動人口約有 21萬,近七成老友記從事低學歷要求的工種。
到底是什麼讓已屆花甲之年的工友,堅持留在勞動市場之中?為了解這問題,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聯同理工大學研究團,舉辦「勤工儉活——長者勞工生活誌」,邀請 31 位 65 歲或以上的長者勞工,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攝影日記,由他們用鏡頭記錄生活日常,望向公眾展現長者勞工不同生活的面貌,不只有標籤成弱勢,還有他們日常的「小確幸」。
「盡可能用自己嘅能力去掙錢」
「我係做 waiter,喺 restaurant 入面。」Steven在一個多小時的訪問,與大多港人一樣,說話不斷中英混雜。原來 20 多年前,Steven曾是位有年資十年的律師行文員,但因患鼻煙癌,需要停工治病,一度依靠綜援和醫療津貼維生,最終他花了七年時間醫生才讓他「出去做自己嘢」,一有工作能力,Steven 便馬不停蹄地揾工,停止領取綜援,「拎綜援就係一個常人向政府行乞,唔係話自卑,盡可能用自己嘅能力去掙錢,冇辦法工作先拎。」他曾接受電療,記憶力大不如前,嘗試過不同行業,後來選擇做些「簡單斟茶遞水」、「唔使用腦」工作。他說,在餐廳當侍應「唔洗傷腦筋」。
Steven 兒子讀中三,太太則應仔仔要求,全職在家「陪讀」。參加「長者勞工生活誌」計劃前,Steven是個很少拍照的人,大多都是與兒子合照,「到時走咗都有個回憶,畀佢留念」。
結束每周交三張相的任務後,他發現,自己拍多了家庭樂、老婆跟仔仔的背景照等,感到「個人係好正氣同健康」。他又發現,原來手機不只是傳訊息和聽電話,還有很多功能。在 Steven鏡頭下的四張照片不難發現,他的工作和生活充滿挑戰,但他仍笑言「窮有窮開心,富有富開心,人生就算係飲杯茶食個包都係好開心,唔好病就好。」
怕報工傷得不償失
Steven 拍下一張廚房環境相片,地上充滿水漬,附近是擺滿碗碟的手推車和水埇,這裏是 Steven日常工作的空間。他說,行走在廚房的地上十分危險,地下水有油份,即使穿上了防滑鞋,亦難免滑倒。在這裏工作,Steven 跌倒不只一次,有一次頭部受傷需入院繨針。在Steven的自拍相,見到他身穿黑白灰間格衣服,如同公立醫院常見的病人衣服。Steven解釋,這張照片確實是在醫院拍下,「唔好彩捱病咗,自己都唔知道自己肺炎,去睇醫生先知」,最後Steven休息了兩三個星期才復工。後來,因氣管尚未完全康復,他開始在家中做掌上壓「練氣」,亦叫兒子幫忙拍下來,留下了第三幅相片。 相中,Steven家居環境看似擁擠,他四周被雜物圍繞,卻仍在室內做運動。他補充,家住唐樓天台的板間房,每天回家要行九層樓梯,在室外做運動很常有蚊蟲咬,但年紀大,「有得做運動總好過唔做」。
長者勞工如 Steven 一般,常遇到工傷要否上報的難題。他憶述,在廚房滑倒,跌傷左頭部,入院治療的經歷,「因為冇人見到、冇閉路電視,只可以怪自己唔好彩,自己整親自己」,加上自覺並非傷得「好緊要」,住幾日醫院便算,免避同僱主有衝突,「講咗可能佢第二次就叫你唔使嚟開工」,得不償失。他說,經常聽到有上司微言「點解唔請個年輕啲」、「點解請個阿婆」,因工而受「小傷」,他不敢出聲。
為方便兒子上學 居住環境質素下降
最後一張相片,是兒子與太太的睡房。畫面中,牆、天花板上貼滿紅色膠紙,Steven說在下雨及颱風天,牆壁常被吹起後,再跌下來,如「降落傘」一樣,因此貼上膠紙,以防牆壁滲水。同時,家裏亦要關好門窗,避免有蚊蟲飛入屋,有一次Steven在沖涼時開了廁所氣窗,有一隻老鼠突然經過窗口,衝入屋內。 他說,在患病前自己並非住在「老鼠曱甴蚊蟲齊晒」的空間,那時生活環境較大和舒服,但如今「與鼠同住」,每月至少要用三分一的人工交租,只因位置近兒子上學,路程只需半小時。他未有申請過渡性房屋,怕派屋派得遠,仔仔要跨區返學,會太累,沒足夠時間做功課和休息。
生活並不易,每當放假,Steven 還是會帶兒子外出吃飯玩樂,「雖然窮,但想畀個快樂嘅童年仔仔」。Steven 一家排了公屋八年,望未來可盡快上樓,減輕日常支出,又盼「返多啲工,唔好畀人cut 鐘」。他說,打散工的工作時間飄忽,「有生意嘅時候就可以做多幾個鐘,冇生意就cut鐘」。
延長退休年齡 引入外勞 「自打嘴巴」
談及勞工政策,這位長者打工仔認為,政府一邊延長退休年齡,一邊引入外勞是「自打嘴巴」,「我本來好想勤力地咁走搵多兩分錢,但好多嘢係背道而馳,我哋唔係唔肯做,但外地勞工引入之後,我地連做嘅機會都冇。」經歷過患癌、求職之路困難重重,Steven心底裏仍覺得自己是個「好幸福、可以繼續行自己條路嘅人」。
74歲清潔工的心願
74歲的琼姐現時獨居。她丈夫患認知障礙,長居政府屬下護老院。她任職政府外判清潔工,感到工作很開心,「返工好多人可以傾下計」,未有考慮過退休,但輪侯公屋三年,間期一直「捱貴租」,用接近一半的人工交屋租,同樣期待可以盡早獲派公屋,減輕生活負擔。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關以杰教授指,團隊除了會收集長者勞工的照片,亦會每周與他們進行訪談,了解他們身心靈健康,嘗試得知什麼事情能使長者勞工快樂。她說,很讓她感到驚訝的是,大多數參加者都指出,其家人是心靈之柱,亦是他們堅持工作的原因之一,因此展覽通過手機紀錄長者勞工真實一面,基層勞工有機會舉辦屬於他們的展覽,過程中增加其的自信心,使他們有生活自主權 ,帶動他們重新認識自己。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指,現時香港無針對保障長者勞工福利的政策。他質疑,政府鼓勵本地勞工就業,但為何對如 Steven 一樣,想工作的長者,就沒有鼓勵。同時長者勞工較多病痛,他們若要休息或覆診,便要請無薪假,變相扣薪,「咁佢哋就唔會想請假,有病嘅時候都係捱吓」。
他指出,「健康老齡化」近年開始受到關注,但有些清潔工友,無指定位置用膳,需在躲公廁用餐,反問「但係公廁食飯點會健康?」。他解釋,展覽以「「勤工儉活」命名,受大部分參加工友「好想工作」的念頭而啟發,「佢哋唔係覺得工作係好慘,對工作係好正面」。他期望,展覽可喚起社會大眾對長者基層權益的關注,了解他們不同生活的面向,不只有標籤成弱勢,還有他們日常的「小確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