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視角》我與電影的二三事 (一)
電影的理解需要時間跟經驗的積累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是黑白片,是日本的歌吉拉系列,那時候有點忘記中文片名是不是叫做《大恐龍》(我印象中一直是叫《大恐龍》)。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有幾個點:1.當時的票價不到30元(暴露年紀XD,印象是27元,可能有誤);2.要起立敬禮唱國歌;3.恐龍會噴氣。前兩點不是重點,重點是恐龍會噴氣這件事情,我小時候一直不太懂,為什麼大恐龍(哥吉拉)噴氣完後,會產生爆炸,所以我一直有一個印象,就是大恐龍噴的是瓦斯,遇到電線桿的火花後才會產生爆炸,一直到長大之後,開始有彩色版本的哥吉拉系列電影時,才了解到,原來不是噴瓦斯,是原子吐習(後來翻譯都很熱血中二)。
其實看電影會有觀後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好看、不好看、無聊、想睡覺、浪費時間、不知道在演什麼…。但是僅僅只有這些感覺的話,似乎還不足以寫成一篇文章、甚至是所謂的影評。影評就至少要有觀點或是評論(有所立論),你說好看,好看在哪裡?男女主角好看?還是劇情鋪成編排精彩;說難看,難看在哪裡?花瓶腳色太多?劇情生硬不合邏輯?對白冗長不精簡等…。除此之外,有時候因為知識儲備不夠或是年紀未到經驗不足等都會影響。如同小時後的我覺得「大恐龍」是噴瓦斯,長大後才驚覺是「哥吉拉」再噴原子能量,甚至可能因為黑白片對於原子吐習的呈現不如彩色來的有說服力,所以在某種技術不到位所拍攝出來的電影,有時候也會對電影本身的理解產生誤解。
所以對我個人而言,一部電影的呈現有太多可以值得討論的地方,導演、編劇、演員、燈光、美術、道具、特效、攝影、聲音、音樂等…,都可以針對這些部分寫成一篇評論,就像藍祖蔚老師就曾經提到,光是一個電影的開場裏頭帶過的一幅畫,他都可以講15分鐘的課(老師的部落格:藍色電影夢,裡面很多寶)。而對我來說,評論一部電影可以從最簡單的三個元素來說明:導演、編劇(故事)、演員。
導演+編劇+演員=電影基礎三元素
電影就是一個故事(編劇),我們透過一個講故事的人(導演),他如何透過(演員)影像的呈現來讓我們理解。如果一個故事夠精彩,但是講話的人不會講,或是演員演不到位,那空有好題材也沒有用,因為我們看電影的時候鏡頭是固定的,就算鏡頭外的故事精采萬分,你看不到就是看不到,所以那個會說故事的人非常重要;即使說故事的人厲害,但是演員演不到位也是難產(並非所有影片都有演員,這裡泛指影像呈現的元素,如果呈現不到位也是一樣);最後,就算演員完美,說故事的人很厲害,但故事本身不精采,那看完之後仍會有些空虛感,因為劇情的發揮沒有讓人產生餘韻,以至於導演跟鏡頭呈現的想像力都比故事本身精彩。
電影比的不只是想像力,還有結尾的餘韻
所以我在描寫影評的時候就會特別專注在這些部分,對我來說,一部電影如果三個元素都好,那就是經典(當然重要的還有攝影、燈光、音樂等要素,容我日後再談),值得一看再看。但反之如果只有一兩項好,或是三項都很糟糕,我也可以得到不少訊息,像是我知道導演不適合說故事,編劇都在亂寫,演員根本沒有入戲,不管如何,對我來說沒有爛片的存在,只有這些部分沒有到位,而一但發生沒有到位的情況,我反而可以學習起來,這也讓我在觀影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樂趣,甚至久了之後可以在腦中試著重構電影場景,幻想每一幕的走向如果不同,電影會不會更有趣或是更糟糕。所以電影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娛樂,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對電影不僅只有論述,也有從事過的經驗,如果有時候能寫出一些自己看過也很感動的電影的影評,不僅僅是對自己跟電影負責,也能更好的推廣這些經典、令人讚嘆的影片,這就是讓我能持續寫下去的動力(雖然本人很懶惰,但持續寫作,才覺得不會愧對看過的電影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