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akTHHO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對港中醫院重建的疑惑

TakTHHO
·
·
圖片來源:明報 (14.1.2017)

昨日(6.12.2019)城規會就著聖公會主教山內前港中醫院的重建計劃進行討論。在好奇心驅使下,從網上的新聞及政府文件中進一步找到更多背景資料,也對這項計劃有所疑惑。必須事先聲明:小弟不是聖公會會友,亦沒有實地視察聖公會主教山建築群的地理情況。並且一切純粹是個人的推想而沒有任何實質證明。

背景資料
港中醫院的地段原屬於聖公會擁有,1966年聖公會將地段租予港中醫院營運,直至2009年聖公會打算收回重建但被港中醫院拒絕。事件鬧上法庭,最終法庭裁決聖公會勝訴,港中醫院亦於2012年關閉。

連同附近的建築物,包括會督府、聖保羅堂、教堂禮賓樓(三幢建築物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舊聖公會基恩小學(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再加上港中醫院及其餘建築物:即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聖公會明華神學院、聖公會幼稚園、雪卿樓、愛福樓及和萊利樓,這一帶被統稱為「主教山」的建築物地段均由聖公會擁有。當中只有頭四項建築物被評為歷史建築。

2011年港虎批准聖公會以「換地」方式,保留主教山的四幢歷史建築。當時聖公會提出「寓保育於發展」的建議,計劃將港中醫院和明華神學院的附屬宿舍拆卸,重建成兩幢樓高18及11層的綜合大樓,內有教堂、幼稚園、醫療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及環保設施等。

修訂重建方案
直到2017年,聖公會檢討重建方案後,認為區內醫療服務不足,於是放棄興建兩幢綜合大樓,提出在港中醫院原址興建一幢樓高25層(包括3層地庫)的非牟利私營醫院。新建築物高度達主水平基準上134.8米,總樓面面積為46 659平方米。聖公會表示醫院落成後可提供293張病床,為中西區居民提供公立醫療服務以外其他醫療服務的選擇。

2018年6月聖公會就有關建議諮詢古物諮詢委員會而獲得支持,而聖公會接納了食物及衞生局訂明的要求,讓醫院重建後可提供指定數目的病床。當時中西區區議會亦在建制派區議員的主導下,普遍支持有關重建的建議。

直至同年8月城規會雖拒絕了聖公會興建私營醫院的申請,不過城規會委員對於聖公會建築群的重建發展以及城市設計角度方面「表示關注」,故邀請了規劃署研究修訂相關分區規劃大綱圖的合適建議。直至2019年5月城規會通過聖公會的申請,把主教山南部的建築物高度限制訂為主水平基準上80米,至於北部的建築物高度限制訂為主水平基準上135米,從而容許興建25層高的私營醫院,同時保留該地段的一級歷史建築。

與畢拉山重建計劃的關係
值得留意的是:早於2011年6月港虎批准聖公會主教山建築群的契約修訂,即原初只重建成兩幢樓高18及11層的綜合大樓方案,從而促成聖公會落實保育主教山的四幢歷史建築。然而港虎卻同時批准聖公會在畢拉山的地段與主教山建築群以象徵式的地價進行原址換地。

根據聖公會當時的建議,原本在主教山地段內的幼稚園及神學教育設施將會遷往灣仔畢拉山的地段,而畢拉山地段將會重建成樓高12層的建築物。不過畢拉山重建計劃受到當區居民大力反對,最終聖公會在2016年11月修訂了重建計劃,只重建一所幼稚園,並放棄原有重置在主教山的神學院計劃。

到了2017年聖公會放棄了原有在主教山的發展計劃而改作興建一所私營醫院,時間上卻是修訂畢拉山重建計劃後的決定。究竟兩者的修訂有沒有連帶關係?當日港虎批准聖公會將部份在主教山的發展面積「轉移」至畢拉山的重建計劃,然而後者的重建計劃被大幅度修訂,然後聖公會又擴大了主教山的發展面積,當中港虎是否默許了聖公會將畢拉山原先的發展面積回撥到港中醫院?

發展與保育的考慮
小弟明白歷史建築物的保育涉及龐大的修葺費用,需要透過其他資源補貼相關的開支。近年港虎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也是源於成本效益的考慮,期望透過商業營運來支持相關的歷史建築得以保存下去。事實上當年港虎為了向聖公會提供保育的誘因而批准他們在主教山和畢拉山進行換地。後來畢拉山重建計劃改變了,於是港中醫院的重建變成了聖公會願意承擔保育主教山歷史建築物的最大經濟誘因。然而新建築物樓高25層,卻與主教山其餘樓高數層的建築群形成強烈的對比,可見計劃對附近環境的影響已被擱在一旁。

究竟聖公會計劃重建港中醫院為非牟利的私營醫院是否真的為了中西區居民的需要?再看主教山附近的道路彎多路窄,不排除醫院落成後將會增加附近一帶交通的負荷。另一方面同區另一所私營的嘉諾撒醫院也沒有出現使用率飽和的情況,興建新的私營醫院是否供過於求?而相關的政府文件提及「近年」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從半山區搬遷至大埔,那已經是22年前的事,根本沒可能成為支持港中醫院重建的理據。到底這次重建計劃最大的誘因,其實是社區內普來大眾的醫療需要,還是近年來自北方帝國「醫療旅遊」的巨大市場潛力?

政教互惠的發展策略?
2018年6月《文匯報》報導有人大代表及建制派的立法會議員支持重建,同時不滿泛民政客沒有考慮社區和市民的醫療需要而反對。一方面聖公會的教牧領袖同時亦是中共政權的政協代表,反映他們已被中共納入支持港虎的建制陣營,因此近年他們多次高調支持港虎的施政及管治。假如聖公會希望順利落實港中醫院的重建計劃以及日後在香港的發展,他們的政治取態與港虎之間的關係又可以怎樣理解?

或許從殖民地時代開始,聖公會一直與本地的當權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就連主教山一帶的建築群也是座落於香港權力核心的鄰近位置,可見政教之間的互惠關係已經成為他們的傳統和發展的重要策略。只不過以前合作伙伴是殖民地政府,如今卻是中共政權而已。縱然有其他宗派強調政教分離的主張,現實上卻一直未能將兩者關係撇清。或者那只是掩飾教會其實需要依附於政權才能生存的真相,或是另一種順服政權的教導罷。

參考文件
立法會二十題︰香港聖公會修訂一個寓保育於發展的項目 (22.2.2017)
聖公會擬重建港中醫院 民間團體批破壞歷史建築群
 (30.10.2017)
中西區區議員促擱置發展主教山 轟聖公會不開會又不交報告
 (5.12.2019)
考慮有關《中區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H4/17》的申述和意見
 (6.12.2019)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