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籠外,才是旅程開始而已
這張圖是我在PETA組織看到的,PETA全名是: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善待動物組織),原先由美國發跡,現在世界各地有許多分部。
圖的意思不言自明,是要人類將心比心,你不喜歡被關,也不要把動物關起來,小至寵物範圍,大至海洋公園、動物園等圈養動物。
但看著這張圖,我腦海裡冒出大學文學課讀過的劇本《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1879),作者是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劇中以一對夫妻為主角,太太娜拉(Nora)一直被先生托伐(Torvald )暱稱為「小雲雀」(英文原詞是 little squirrel,意指小松鼠),暗示她是被關在籠中、要被寵愛、沒有自我的動物。
相較於早期女性主義興起時強調的是解放,例如挪威劇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以及凱特.蕭邦( Kate Chopin) 的小說「覺醒」 The Awakening (1899),都是藉由覺醒與解放來拯救被男性為主的社會於文化、社會、政治、家庭權力的壓迫的女性,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鼓勵女性走出家庭、拋棄家庭、進入社會、職場,甚至鼓勵女性可以不要愛、只要性,無形中依循了男性的標準,忽略了兩性之間生理與心理上的差異與需要。
最後當娜拉「啪」的一聲甩門而出,也象徵這隻小雲雀不再需要人的豢養與憐愛,從此飛離了舒適的鳥籠,朝青天自在展開屬於自己的旅程。
我一直很喜歡的歌,也專注於看待愛情中的「自己」,"I've Never Been to Me" 是很有趣的歌名,have been to 指的是去過某個地方,第一次聽到never been to me 我心中有許多疑惑,什麼叫做從沒有「去過她自己」?其實那個詞就是「認識」的意思,Charlene 這首歌中的 I 認識了許多地方, 知道了什麼叫做天堂,但卻從未認識自己。那一位 I 遵循了解放的步驟,從被束縛的家庭以及婚姻中出走,她也去流浪,環遊了世界各地,也嘗試了一些脫軌的舉動,但她後悔了,她後悔的並非那些她所嘗試過的事,而是從來有人提醒她最重要的是她內心中的旅行,所以當她以過來人的身份勸告一個 young lady 時,語重心長的說,雖然她已經嘗過了天堂的滋味,卻很後悔沒有花時間好好的與自己相處。
歌詞:genius
因為她意識到,所謂的自由不僅僅是她可以到處行動、決定自己行為的自由,而是自己選擇的自由、以及忠於自我選擇的自由。真正能得到自由,也包含經歷內心的旅行,認識 who we really are and what we really want,我們可以很堅定的選擇留下或是離開,讓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成為祝福。
每次聽這首歌,都會反覆咀嚼歌詞,好像我也在聽著這個女人娓娓道來的覺醒與冒險故事。
直到有一次,我突然覺得,無論這女人有沒有後悔(其實光憑她規勸的話中,聽不出是否有後悔的成份),這都是屬於她的旅程。無論這位 lady 有沒有要聽這女人的勸,她也都有屬於他自己獨一無二的旅程。有些旅程接近一般的進程:可能先經歷外在的解放,才會走向內在的解放,有些可能相反,有些,就完全與其他人不同,走出別人無從參考比較的步調。
其實這幾部作品和這幾個女人的故事,某部份代表了我所知道的女性主義進程,從古典女性主義的各個流派,在爭取選舉工作權力、免除性別偏見相關的家庭責任的自由,到身體和性的解放,到透過知識、情感和靈性等方式使女人獲得內在支持自己的力量。
但這都是大環境的主流思想脈絡,雖然都是一種過程,但卻不是單一、不可逆的直線,是可以同時並存,也是可以有時在前、有時在後的階段。
讓我們都可以找到真正的自由,無論是經由外在冒險,還是自我追尋,無論如何,都不只是掙脫外在的鳥籠,而是打破真正束縛我們的鎖鏈。
祝福你,也祝福我。
~~~~~~~廣告時間~~~~~~~
本人斜槓了兩個專業,歡迎按讚追蹤粉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