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漫谈:伍子胥不肯束手就擒,逃往吴国反戈一击

江上小堂
·
·
IPFS

端午节历史悠久,承载的内容太多。古往今来,随着时势的转移和需要,不断吐纳新、与时俱进。上世纪70–80年代,过端午还时兴家门挂艾草,现在就很少见了。等中国城镇化完成,都住进楼房了,可能这个习俗就会完全消失。

早先,吴越一带端午节还曾纪念伍子胥。伍子胥与屈原一样也是楚国人,但他对吴国贡献很大。他死后,吴越人就在端午这天纪念他。他的事迹也很有名,还比屈原早生200多年,却被屈原后来居上,盖住了他的声名。

他的作为与屈原截然相反。面对迫害,不肯束手就擒。你不仁我不义,一不做二不休。绝地反击,睚眦必报。

楚平王用他的父亲要挟他和他的兄弟,招他们前出,想把他一家赶尽杀绝人。伍子胥对他哥哥说,“我们去了,都得死,救不了父亲。不如投奔他国,借助他国势力雪父之仇。都死了,什么也做不了”。他哥哥也很实诚,回答道,“我知道去了也是死,但我活下来也没有能力为父报仇,会被天下人耻笑,还不如一死”。

楚平王派捕快来抓,伍子胥拉弓对峙。没人敢上前,伍子胥就趁机逃走。而他哥哥却从容就擒。两兄弟的选择都非常令人动容,可谓“去留肝胆两昆仑”。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描写的,

平王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欲往,员曰:“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后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二子到,则父子俱死。何益父之死?往而令仇不得报耳。不如奔他国,借力以雪父之耻。俱灭,无为也”。伍尚曰,“我知往终不能全父命。然恨父召我以求生而不往,后不能雪耻,终为天下笑耳。”

后来,伍子胥成功混出昭关,逃到了吴国。因他曾在楚国很有势力,跟楚国的贵族官员多有交往,了解楚国很多内幕,对吴国很有用,就受到吴国的保护。那时,也没有引渡一说。他则在吴国苦心经营,处处跟楚国过不去,离间吴国与楚国的关系。最终得以借吴国的兵攻入楚国,把楚平王掘墓鞭尸,为父报了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天下和价值观尚未统一。所以,面对同样的事,人们根据自身的处境不同,往往有多种选择。既有屈原这种不弃不离的,也有伍子胥哥哥这样从容赴死的,还有伍子胥这样针锋相对,绝不服输的。

时人对伍子胥的评价也是多样的,既有赞赏的,也有反对的。比如他的朋友申包胥听说他掘了楚平王的坟,就指责他的手段太过分了。申包胥说得对,他这样做确实戾气太重。伍子胥则满不在乎地回答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意思是我的时间不多了,顾不得那么多了,泄心头之恨要紧。

但在秦始皇一统天下,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面对同样来自于朝廷的迫害,就很难有伍子胥这样的选择了。一个是没地跑了,跑到哪里都是皇帝的天下,除非跑到番邦去。二是,忠君爱国成了最高价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历朝历代,不知有多少官员百姓被昏君暴君迫害致死。但他们别无选择,只得乖乖地束手就擒,心中不敢生出半点反抗的念头。没能力没本事反抗就不说了。即便有能力反抗,也是自废武功,生怕背上不忠君的骂名。

例如宋江,都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了,还是不敢亮出反皇帝的旗帜。而打出 “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替天行道的旗子。念念不忘的就是招安,重新做大宋的臣子。最终果真如愿受招安了,但还是被朝廷赐死,束手就擒。宋江就是小时候念私塾,脑子里被灌进儒家的“忠孝”思想,再也摆脱不了了。

反观没念过书的李逵、武松、石勇之类的草莽,反而没有这些束缚。管得天王老子,眼里只认得拳头。石勇便说得出,“你这鸟男女好不识人!欺负老爷独自一个!要换座头。便是赵官家,老爷也彆鸟不换。高做声,大脖子拳不认得你!”他们没受过儒家的教化,处于原生态。虽然他们也没有自由平等的观念,往往也是以势欺人,就敢于反抗不管以什么名义施加于己的不公和压迫而言,比儒家的奴化思想更为可取。

今天端午节纪念屈原,也不应当忘记伍子胥。

改于2024年6月10日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江上小堂不一样的角度!关注现实,追究历史,探寻未來。微信公众号:江上小堂之长吟野望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