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问答|李晓煦的幸福心理学:幸福可以学来吗?
【日期】2019 年 1 月 17 日(四)
【時間】東八區晚上 10 點( GMT+8 10:00PM )
幸福是什么?幸福感从哪里来?这个貌似简单但又极其复杂的问题实在是人生大命题,难以回应。过去几十年,心理学关心如何治疗心理疾病,并已研究出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但研究发现,为了摆脱问题,我们却变得更加痛苦,因为人不只是要改正错误或缺点,还希望找出自己的优势和生活的意义。当代心理学巨匠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 提出「积极心理学」,它的主题是「幸福」——与传统心理学强调缺陷、重视治疗的思维模式不同,积极心理学主张以正向的思维,如乐观、愉悦和爱等去看待人和事物,期待能发挥个人与社会的优点与长处。
塞利格曼提出,幸福这个生活语言对应三个不同的学术语言:愉悦(Pleasant Life);投入(Engaged Life);意义(Meaningful Life)。他又再加上社会关系(Relationships)、自律成就(Accomplishment),以 PERMA 一词行世。
复旦心理学系的李晓煦老师在其作品《三生有幸:幸福心理学的三种时间尺度》中,极有创意地将塞利格曼的幸福生活模型和哲学家丹尼特(D. Dennett)的多重草稿模型整合在一起,回答「幸福是什么?」。综合现代积极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等学科,针对幸福的分类和获得幸福的途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他提出,正是人类受制于认知加工局限,心智、自我、认知、意识等等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分层涌现,同理可证,幸福也会遵从同样规律。 一个人的幸福可以从时间维度去拆分,分为瞬间的幸福,短暂时间的幸福,长期的幸福,也叫幸福人生的三种时间尺度。作者将幸福整理为秒时间尺度上生发的愉悦、分钟小时时间尺度上生发的专注、超越时间尺度上生发的意义。一旦将幸福置入时间尺度考量,三种幸福从此凸显——瞬间的幸福,即愉悦幸福。短暂的幸福,即心流幸福。长久的幸福,即意义幸福。
不同时间尺度的幸福之间的冲突、整合成就了三生有幸的人类。他试图在书里告诉读者如何像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一样思考与生活:从本质主义到操作主义的提问习惯;从单变量到多维分层的思维习惯。 李晓煦老师在复旦大学开设的《幸福心理学》课程,也被学生选入《复旦蹭课指南》。
同时,我们要问,为什么要区分愉悦、心流、意义这三种不同的幸福?基于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如何让我们过得更幸福?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过得更幸福?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和学生过得更幸福?
今天晚上十点,李晓煦老师应邀到 Matters在线问答,他会从两个社会学相关主题开始讲起:
1. 从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所有发达国家有关抑郁症的报告,得病率有十倍左右的增长。李晓煦老师会在这场线上问答中,从这个结论开始,以「习得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学说来解说。(习得无助可解释为“经过某事后学习得来的”无助感,意谓着一种被动的动物消极行为,也包括了人类行为。指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我们在社会的压力下,必须用体力劳动来维持日常生计,所谓“手停口停”,这个机制在心理学上是健康机制。然若不能在短时间週期内获得回报,我们比较容易进入习得无助这个实验的抑郁症状中。在近二十年的经济全球化,中国一线城市抑郁症发病率与富庶国家并轨。
在这个实验中,什么人群容易进入抑郁?人学社科类研究者?哪个类型的科学家呢?程序员呢?精神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呢?这个话题与 Matters 中致力于各个领域的你们息息相关。
2. 群体结论个体临床应用的秘密——卖保健品不卖药品,卖的都是安慰剂:微小实验效果+较大的正安慰剂效果+对负安慰剂效果的限制。
今晚十点,期待各位与李晓煦老师一起,以心理学和统计学的姿势,在线聊聊「幸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