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新生」计划:征集愿意共同参与项目的设计师、艺术家、研究者
在matters的第一次参赛得到了不错的回响,KJ和开阳同学的感受是bittersweet,开心的是:这个项目得到了一部分网友的注意,同时有了一笔启动资金。担忧的是:虽然得到了一些关注,但消息还没有扩散足够广,我们也还没有确定下能实际参与到计划里关于共同研究和共创部分的人;另外,虽然得到了启动资金,但只有当初预期的1/3,还是不够支持我们完成1.0探索的全部内容。这篇文章希望引用更多案例作为参考,让不够理解我们探索方向的朋友们加深对我们计划的认识,也希望能被更多的朋友扩散,借助web3的魔力让对项目感兴趣的各方人士尽快和我们取得联系。
参与者征集的时间将从现在起一直持续到4月底(即我们实际前往海南苗族社区开始实施计划之前),我们的合作方式可以是一起实地完成探索,也可以是远程参与,同时欢迎任何有兴趣成为长期合伙人的朋友来探讨项目发展方式。
如果你是文化研究者或者相关学科学者,我们希望这个计划能帮助你看到苗文化在当代存续的生命和活力,更好地完成你的研究,并辅助我们对于苗文化深入了解。
在历史上,苗族祖先由于历史战乱,历经了上千年的艰苦迁徙,他们远离故土,跨过黄河长江,一路向南来到了现在的生养之地。
在漫长的迁徙中,苗族祖先靠世代口传身授,将流传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迁徙漂泊的路线等点滴无遗地融进他们的文化当中,也一针一线绣进衣冠服饰, 世代“穿”承,永不忘怀,因而,苗族服饰被誉为 “无字史书”和 穿在身上的“史书”。
苗族研究分为近代和当代,研究者包括海内外的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
近代国内研究湖南苗族成就较大的有凌纯声、芮逸夫以及苗族学者石启贵。凌纯声、芮逸夫,两人都是我国第一代著名的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凌纯声主要著作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合著)、《苗族的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畲民图腾文化的研究》、《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等。芮逸夫主要著作有《中国民族文化及其论稿》、《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合著)、《川南鸦雀苗的婚丧礼俗》、《苗蛮图集》等。海外的苗族研究早期主要是殖民主义视野下的研究以及语言学方法的研究,在此期间传教士是苗族研究的重要主体,如第一部关于苗族研究的著作就是法国神父萨维纳的《苗族史》。其后,苗族研究在方法上转入人类学方法以及其他研究方法的多元化阶段,人类学家成为此一阶段苗族研究的主力军。
当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苗族居住的省、市、区和大部分地、州、县、市,纷纷成立了苗学研究会,在抢救整理的基础上,一大批苗、汉以及各民族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对苗族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科学的求证和研究。但研究的重点还是多半集中在收集,归纳;这些对于帮助逐渐濒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新的“造血”功能作用还很有限。
如果你是艺术家或者设计师,我们希望充满惊喜的民族文化养料能激发你旺盛的创造力,通过与在地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产生妙趣横生的新作品。
KJ与开阳曾分别两次踏足中国苗族社区,深入体验当地悠久的传统与手工技艺。这一经历促使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周遭,重新审定事物的过程和重要性。疫情后的生活和消费趋势呈现出一种释放与益处并存的走向,代表着更有灵性、活在当下的生活方式。通过重新拥抱手工的触感,追求一种慢节奏的成长,这意味着在当下享受个体存在,并伴随着悠久历史深度所需的知识和意识。
苗族手艺人繁复的制作过程在当今变得尤为有意义——它不仅代表真正的“慢时尚”,也为当地的少数民族手工艺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额外收入。通过在苗族社群的朋友牵线,我们可以与超过200位的手工艺传承人群体产生合作,他们分布在不同的苗族村庄,在当地创作这些独特的布样。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处的‘不完美’都是它手工制作背后的精髓。不同苗族分支拥有各自独特的手工艺传统和知识财富,这段探索将帮我们感受丰富又千变万化的民族元素宝库。
如果你是可持续经济领域的专家或者NGO工作者,如果你是品牌研究者或者商业背景的投资者,如果你是......不论你是什么背景,只要你对你的领域足够专业,也对我们的项目足够感兴趣,请直接邮件联系我们说明你的想法和意向,欢迎你直言不讳地给到我们最诚实的意见,让我们共同见证,如果把这个去中心化的计划走下去,会发生多么奇妙的相遇和合作!
联系我们↓
邮箱:
kykyart@163.com
微信wechat:
cherrieyohoo
wo10fkx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