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one searched for this ... But It found everyone
在眼下这个漫长的假期中,我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接着是打开Chrome,然后就是点击收藏夹上的Youtube。一般而言,Youtube会向我推荐有关猫咪、柴犬、贝斯、键盘和机箱的视频。在一些和日本经典老歌相关的视频中,被顶到评论页第一名的评论往往就是标题中的那句,“No one searched for this But It found everyone”。是的,很少有人会在2020年搜索一首发行在40年前,甚至在当年还不为人知的歌曲,但推荐算法却让它找到了我们。
推荐算法被广泛运用之前的互联网又是何种面貌呢?如果你曾在08年左右游荡于“百度李毅吧”或者“魔兽世界吧”,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你极有可能在某个无聊的夜晚点进了更加硬核的“戒色吧”、“2012吧”、“广州黑人吧”或”“雷霆三巨头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对一个故事记忆犹新。这个故事八成是起源于“广州黑人吧”,随后很快就在上述提到的六个贴吧中扩散开来。故事源自一个广州出租车司机的口述,“某一个晚上,我在大学门口接了一个黑人小伙和一个中国姑娘,两个人在车上直接开始不可描述,把我的后座弄的一塌糊涂”。之后的以讹传讹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生动,这里就不展开细说了。
对16年美国大选稍有记忆的人,应该都不会忘记大选最后阶段曝出的“披萨门”事件。这是一起一则假新闻引发的枪击案,其始作俑者不是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就是俄罗斯的高雅人士——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其实是一回事。故事的起点是著名网站4chan,有好事者根据维基解密提供的资料挖掘出了披萨店老板詹姆斯·阿莱凡蒂斯与民主党竞选团队的邮件记录,并炮制出了一个“民主党娈童集团位于披萨店地下室”的故事。随着对这则故事信以为真的人越来越多,披萨店的员工受到了死亡威胁。到了16年的12月4日,一名携带自动步枪的男子来到了“乒乓彗星”餐馆里,他朝天花板扣动了扳机,并声称自己要把这件事调查个水落石出。
尽管外国人在广州犯罪率只有1.65%,尽管广州警方在13年和15年的时候连续多次辟谣——并没有黑人强奸女大学生的案件,但在中文互联网上对于黑人的歧视却始终连绵不绝。即便放在今天,如果一个故事里同时出现了“黑人”、“女大学生”和“不可描述”这几个关键字,恐怕也会让人产生“点进去看看”的想法。最近几年,估计是为了和特朗普的政策接轨,当年的“黑人阴谋论”已经逐渐演化为“穆斯林阴谋论”,但最核心的内容还是那套“生育炸弹”的说法。
作为一个在12年前对这些“鬼话”深信不疑的人,写作这篇文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反思——当然,我认为需要反思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如果你碰巧性别为男,在08年的时候还处于学生时代,且没有足够的自信去和异性主动交流,那么你很可能也会对“黑人强暴女大学生”这样的“新闻”深信不疑。再譬如说,如果你在13年左右的时候经常混迹于虎扑、NGA等直男论坛,多半会对穆斯林群体持有一个极端恶劣的印象。事情过去了很久,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无论是贴吧上对于黑人的攻伐,还是论坛中对于穆斯林的态度,他们编造出来的故事就像“民主党娈童集团位于披萨店地下室”一样荒唐——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现在人形容UC小编是“开局一张图,剩下全靠编”,但当年的人甚至连一张图都没有,却收割了惊人的流量。
为什么如此粗糙的谎言会收获如此多的信众?一种解释是,问题来自听者而非讲者。如果一个人的精神活动比较丰富——以我个人为例,如果我在初中的时候交了一个女朋友,兴许就不会对发生在广州的任何事有任何兴趣。此外,如果一个人的现实活动比较丰富——假设我就职于一家严格执行996工作制的公司,我多半不会有闲心去关心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往事。
另外一种解释虽有“甩锅”之嫌,但却是我个人比较认可的一种结论。如果说互联网早期的谣言采取的是一种“愿者上钩”式的佛系姿态,那么至少在最近几年,谣言则呈现出一种“客制化”的趋势。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新闻,其目的不在于改变他们的想法,而是进一步的强化。就拿现在正在进行的2020年大选为例,民主党人投放的广告,其目标受众就是民主党的潜在支持者,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在今年能走出门投票;共和党人投放的广告,其目标受众是在2016年投票给特朗普的选民,希望他们今年能再来一次。
为什么没有人试图用广告去改变选民的意志?为什么英国脱欧派不屑于改变留欧派的想法,而是去挖掘出那些所谓的“欧盟受害者”?为什么会有针对老年消费者的“绿色路由器”?因为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实在是太难。与其这样,不如对其施加暗示,令其自我强化。
一个在深蓝州念大学的女学生,在16年十有八九会把票投给桑德斯。对于她而言,特朗普是一名搞笑艺人,希拉里是众所周知的骗子,只有桑德斯的“社会主义政策”才能减轻助学贷款。而在桑德斯本人宣布支持希拉里后,尽管让她改投Trump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只要继续投放“希拉里是骗子”的消息,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她宁可不投票,也不会去选希拉里。
如果你是一个恐怖分子招募员,如果最有可能加入伊斯兰国的人是那些欧美国家的二代穆斯林移民(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你会如何针对他们的处境设计宣传标语?在伦敦受到白人老板的压榨,但是在伊斯兰国,你会得到兄弟一般的爱。在巴黎找不到女朋友,但是在伊斯兰国,我们有方法解决你的生理需要。在密歇根州只能打彩虹六号,但是在伊斯兰国,我们荷枪实弹。
套用标题中的那句话去描述这种现象,“你不用去找新闻,新闻会找到你”。
准确地讲,针对你的客制化新闻会找到你。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