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的力量
書名:《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
作者:Charles Duhigg
譯者:鍾玉玨、許恬寧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2006年杜克大學一位研究員發表了一篇論文,發現人們每天的活動中,逾百分之四十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個人的主動決定。在本書裡,《紐約時報》得獎記者Charles Duhigg引用近二十年科學家與商業界對於習慣學的研究,分成三部分來探討個人的習慣、成功企業或組織的習慣,以及社會群體的習慣,從了解習慣如何作用開始,解說如何有效地診斷並改變習慣,進而改造生活與事業。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於1892年寫道:“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我們的飲食、穿着、工作、說話,以及放鬆的方式都與習慣有關,每天我們都有習慣的常規。一開始時,我們會動腦決定自己該吃多少,應走哪條路上班,或甚麼時候去做運動。不過一陣子後,我們不再深思,也不再選擇,一切變成自動自發,變為我們神經系統的自然反應。習慣成形後,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所以除非我們刻意對抗某個習慣,或是意識到其他新習慣存在,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啓動上路。
雖然習慣強而有力,深植在我們腦中,但卻也脆弱易摧。作者指,每個習慣均有一個核心神經迴圈,這個迴圈由提示、慣性行為和獎勵三個要素所組成。當這三個要素結合在一起,就會產生出一種渴望,這種渴望正是能讓習慣得以堅定和持續下去的力量。換句話說,渴望驅動習慣,而習慣則是我們腦袋自動遵循的公式:當我們看到“提示”後,就會做出“慣性行為”以得到“獎勵”。
數百個習慣影響着我們的生活,每個習慣都有不同的提示並提供特定獎勵。有些習慣很簡單,有些則很複雜,牽涉到情緒觸發,在不知不覺中提供神經化學獎勵,比如書中提到:數百萬人因渴望腦內啡分泌而每天自動自發繫好鞋帶出門慢跑;牙膏生產商在牙膏內加入檸檬酸、薄荷油等含刺激物的化學成份,讓消費者期待刷牙後口腔有股清涼感,以這股渴望與期待提醒消費者刷牙從而使口腔清潔,由此將刷牙這件原本鮮少美國人願意做的事,變成全國人的習慣。
書內引述多項研究顯示,成功養成運動習慣的人之所以不會半途而廢,是因為他們設定了提示訊號(一下班回家就去跑步)並訂出獎酬(喝杯啤酒或整晚毫無罪惡感地賴在沙發上看電視)。減肥研究也顯示,若想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就必須跟着提示訊號走(進餐前先擬好菜單與菜色),再輔以獎酬(若能說到做到,就犒賞自己一點小禮物)。
人類所做的事大半都是按照習慣,要是能夠規範習慣的力量,我們就能改造人生。誠如作者所說,不管有多複雜,每個習慣都是可塑的。要重塑一個習慣,就必須下定決心改變。你必須有意識地不怕麻煩,願意為此花一點時間去追蹤固有的習慣,以找出驅使慣性行為的提示與獎勵,以及用來替代舊習的行為模式。而你亦必須知道自己有掌控的能力,且自覺到使用那個能力。
讀畢本書,大家可以知道怎麼拆解習慣、重組以符合我們所需,並了解到學會利用習慣的力量,就能達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運動次數、成功減重、過更健康的生活,讓人生與事業脫胎換骨。而除了能讓個人原本的習慣調整成較好的慣性行為外,這樣的方法架構在納入組織管理時,也提供了另一個思考問題解決的角度。書內列舉了P&G、星巴克、美鋁等知名企業都因透過改變日常習慣,而達到調整營運方式、改變員工溝通模式、發掘並掌握顧客的消費習慣,從而讓公司獲利、徹底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