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科書沒有教的事】國軍德械師:中德軍事合作與第二次中日戰爭|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淞滬會戰|教導總隊|德國軍事顧問團

Movistory HK
·
·
IPFS
·

在中國歷史教科書上

每當翻開第二次中日戰爭這一段歷史

都必定提及美國援助下的中國軍隊

但原來,當年的中華民國

曾經與納粹德國展開軍事合作

在德國軍事顧問團的協助下

成立多支裝備德式武器的部隊

並在戰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不過,教科書卻並未提及這支部隊的存在

究竟,我們中學讀的是「歷史」?

定還是「歷史故事」?

大家好,我是Movistory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

和大家探討下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

同時,我亦會不時個別討論一些歷史議題

和大家分享多點過往發生過的事

如何影響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

鍾意我們的影片,記得CLS

想進一步支持我們的話,還可以加入我們的Patreon會員

優先觀看我們的影片,以及選擇影片的題材

今日我會和大家講下

在二十年代末開始

由中華民國所組建立的精銳部隊

「國軍德械師」

「國軍德械師」

簡稱為「德械師」

是國民政府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

所組建的一支裝備德式武器、接受德式訓練的部隊

象徵著中德軍事合作的發展

其中的中央教導總隊

第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師

都是當時中國最精銳的部隊

並在第二次中日戰爭(1931-1945)初期

成為國軍部隊的急先鋒

不過,國軍德械師的歷史

卻在中史教科書上不留痕跡

究其原因

或者,是想釐清中國與納粹德國的關係

強調兩國在戰爭時期的敵對關係

(軸心國:德、意、日,同盟國:美、英、蘇、中)

但這一種二元對立的史觀

不單止限制了我們對第二次中日戰爭的認知

同時亦無形中影響我們對「歷史」的判斷與看法

而其實,歷史學界都一直爭論

國軍德械師在戰爭中的成效

究竟這一支部隊

在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扮演什麼角色?

作為國軍的精銳

他們的戰鬥力又在一個什麼的水平?

而他們又沒有發揮到應有的功效呢?

時間回到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隨著袁世凱稱帝失敗而倒台

(袁世凱為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因復辟帝制而受到多方抨擊,僅82日便以失敗告終,不久便因病逝世)

中國隨即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袁世凱的舊部將領

例如段祺瑞、張作霖、馮國璋等人

先後建立割據勢力

揭開長達十多年的軍閥混戰

亦因為長期戰亂的緣故

中國軍隊一直難以實現現代化

與日軍的實力差距愈拉愈遠

直至1928年,國民革命軍發起北伐(成功)

(1926年,蔣介石率領國民革命軍攻伐北洋軍閥)

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成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唯一的合法政權

不過,雖然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全國

但實際上國內的軍閥勢力依舊林立

加上日本軍國主義抬頭﹙1929年經濟大衰退﹚

自1931年,日本關東軍就發動九一八事變

全面入侵東北三省

時刻威脅國民政府的管治

對於勢孤力弱的中國軍隊來說

「軍事現代化」

尋求外國的軍事援助

自然刻不容緩

而優秀傳統強國德國

亦成為國民政府的首要目標

提到中德軍事合作的由來

事源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德國被迫向協約國簽訂《凡爾賽條約》

大幅裁減軍隊的規模至十萬人

不但導致國內大量的軍火商倒閉

同時亦令退役軍人面臨失業的困局

但在這個時候

在遠東地區,正陷入內戰分裂的中國

卻急需軍事裝備與人才的輸入

加上當時德國在華勢力經已撤走

德國與中國正維持平等的關係

如是者,德國先進的軍事裝備與人才

源源不絕地輸入中國

在1927年起

德國軍事顧問團就已經在中國工作

指導並訓練國民政府的軍隊

當時的首任總顧問馬克斯.鮑爾

就首先組建中央軍校教導隊,作為示範部隊

將新戰術推行到全軍

到1930年,教導隊擴編成教導師

後來再擴展成三個師,接着就編為正規軍

直至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又稱為第一次淞滬戰爭)

日軍向駐守上海閘北的第十九路軍發起攻勢

蔣介石將裝備德式武器的

中央軍八十七、八十八師

合編為第五軍,由張治中將軍任軍長

前往淞滬戰場,與第十九路軍協同作戰

正正因為第五軍的支援

日軍在淞滬戰爭中接連受挫

中日兩軍陷入僵局

後來,在西方各國的調停下

中日兩國才達成停戰協定

不久,在1933年

以希特拉為首的納粹德國

無視凡爾賽條約,積極擴軍備戰

對於軍工發展蓬勃的德國

中國國內的稀有金屬(鎢,銻)

成為急需的戰略物資

亦因為這樣,中德雙方進一步深化軍事合作

在1934年,中德雙方簽訂《合步樓條約》

中國以戰略原料和農產品,換取德國的工業產品

同時又大量訂購德國武器

包括當時德軍M35鋼盔

M98型步槍和蔡司望遠鏡

各款重砲、高射砲、一號戰車

連同探照燈,機槍及機動通信器材

以及魚雷,快艇與戰機等等

隨同武器的還有德國軍火公司的技術人員

負責為國軍指導武器的安裝和使用

同年,在德國國防軍之父

漢斯.馮.塞克特的協助下(第四任軍事總顧問)

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教導總隊

作為全國軍隊的示範部隊

並同時開始建設自主的國防工業

以及長江流域一帶的防禦工事

一年後(1935年),塞克特因健康因素離職

由其助手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接任

法肯豪森上任後貫徹塞克特的措施

加快德械師的擴展進度

並向蔣介石提供不少戰略顧問建議

其中就包括提出以四川作為大後方陣地

對日持久作戰的方針

至全面戰爭爆發為止(1937年7月)

大約有三十個國軍德械師勉強完成整編

而這個時候

戰爭的氛圍亦都籠罩整個中國

在1937年的7月7日

日軍以一名士兵在演習中「失蹤」為由

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

遭到駐守的第二十九軍拒絕

雙方各執一詞

最終爆發武裝衝突

史稱為「蘆溝橋事變」(又名為「七七事變」)

隨後,日軍進攻華北地區

第二十九軍向保定方向撤退

北平、天津一地相繼淪陷

隨著平津戰役告終

全國上下的抗日情緒都異常高漲

國民政府亦表明全面抗戰的整體方針

並設置國防最高委員會

以軍事委員會為統帥部統率對日抗戰

對中國軍隊來說

華北戰場地勢平坦、無險可守

不利其與日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

但上海地區的街道水道佈滿

有利輕裝備部隊作戰

加上上海作為遠東第一大都市

以及西方各國在華租界的集中地

淞滬一戰不但能有效引起國際社會對戰事的關注

同時亦有利中國軍隊的軍事行動

在8月13日

蔣介石調動包括八十七師、八十八師

與教導總隊在內的精銳部隊

以及其他稀有的裝甲部隊、重砲部隊

主動進攻日本上海租界的海軍陸戰隊

淞滬會戰全面爆發(又稱為第二次淞滬戰爭)

而雖然此時的納粹德國與日本關係密切

(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

但德國仍扮演中立者的角色

持續對華輸出軍事物資

駐華的德國軍事顧問團

甚至在戰爭中擔任作戰指導的角色

戰事從8月13日開始

起初,國軍德械師憑藉著兵力優勢(至少三萬人)

將只有幾千人的日本海軍陸戰隊擊退

並一度逼近日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但由於國民政府因應國際形勢

先後兩次下達暫緩進攻的命令

白白貽誤軍機

再加上日軍司令部大樓外牆堅固

國軍又缺乏重型武器

導致部隊遲遲未能攻陷陣地

隨著日軍增援部隊陸續登陸

國軍德械師亦轉攻為守

對日軍實行反登陸作戰

期間,中日兩軍不斷向上海增兵

雙方總共投放過百萬兵力到上海作戰

(中國軍隊前後調派70多萬的兵力)

(而日軍就將近有30萬人)

雙方的受傷與損失人數不斷攀升

而雖然國軍的兵力將近是日軍的兩倍多

但由於中國的交通設備落後

不少部隊都舟車勞頓

輾轉反覆才來到上海作戰

在日本的海空優勢下

國軍部隊損失慘重

漸漸失去兵力的優勢

在10月26日

日軍成功突破國軍的大場防線

國軍開始撤出閘北地區

負責防守閘北一帶的八十八師

只留下一個營的部隊(262旅524團第1營)

將近四百多名人在易守難攻的四行倉庫駐防(上海公共租界旁邊)

史稱「八百壯士」

(當時的營長謝晉元為了壯大聲勢,向媒體聲稱八百人駐守四行倉庫)

他們不但止掩護大部隊撤退

同時亦為11月3日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議上

為國民政府爭取國際支持

期間,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

亦曾經嘗試調停戰事

但中日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任何和談

直至11月1日

堅守數日的守軍接到命令撤入租界

但兩日後的九國公約會議上

西方各國卻並未積極干預中日戰事

在11月5日

日軍第10軍突然於金山衛登陸

導致國軍側翼受到嚴重威脅

國軍最高司令部為免守軍被包圍

決定命令國軍全線撤出上海一帶

隨後,國民政府宣佈遷都重慶

繼續對日作戰

自此,淞滬會戰正式告一段落

事後歷史學家統計

國軍損失或受傷將近三十萬人

日軍亦損失或受傷超過四萬人

這一場戰役不但標誌著

第二次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同時亦為國民政府的潰敗埋下伏線

上海的淪陷、國軍的全線潰敗

導致南京完全曝露在日軍的攻勢

南京城本來就已經無險可守

而且沒有堅固的防禦設施

再加上剛從上海撤退的國軍

遭到嚴重損失

並接連從蘇嘉、吳福等國防線中敗退

計上從各地抽調過來的部隊

只有大約十萬人防守南京(中日雙方兵力接近)

結果,南京守軍迅速潰敗

不到兩星期的時間(12月1日 - 12月13日)

日軍攻陷國民政府首都南京

並俘虜大批國軍部隊

德械師幾乎在會戰中消耗殆盡

只有少數人成功突圍而出

當南京會戰結束後

納粹德國為免影響日德同盟的關係

陸續撤回對中國的援助

並召回德國軍事顧問團回國

而「國軍德械師」

亦漸漸成為中德軍事合作的歷史

回顧國軍德械師的在戰爭中的成效

德械師作為中華民國最精銳的部隊

往往都會被媒體神化成無堅不摧的精英軍隊

但事實上,這一支部隊卻存在各種問題

張治中作為中央軍總司令

就曾經在第二次淞滬會戰中

指揮包括第三十六、八十七和八十八師的部隊

他在回憶錄中(《張治中回憶錄》)

就曾經批評國軍德械師水平參差

缺乏現代化戰爭的經驗與訓練

並在日軍強大的火力壓制下

遭受嚴重的損失

在民族主義精神的影響下

士兵更時常作出無謂的犧牲

的而且確

德械師存在戰術思想落後

過份推崇精神力量與攻勢主義的問題

德國軍事顧問法肯豪森

在《德國顧問軍事改進建議》中

就提到國軍缺乏兵種協調

部隊與部隊之間失去通訊聯繫

新兵質素參差,未能妥善操作武器的問題

導致國軍面對海空火力佔優的日軍時

遭到嚴重的損失

更嚴重的是

原本這些部隊成立的原意

是以示範形式推動全軍現代化

但最後卻被派到淞滬戰場作戰

脫離原有的軍事定位

以上的種種原因

都令德械師遭受嚴重損失

未能貫徹持久戰的方針

但話雖如此

德械師的戰力雖然並不理想

但它始終標誌著,當時中華民國最精銳的部隊

它不但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觀瞻

同時亦對日軍在身心上造成巨大的毀傷

而經歷過戰爭的洗禮

國軍亦進入轉型階段

並引入更多先進的戰術思想

為日後國軍的現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影片如下:


Patreon (課金):

https://www.patreon.com/movistoryhk


LBRY: https://lbry.tv/@MovistoryHK: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story.hk/

MeWe: https://mewe.com/i/movistory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ovistory-HK...

Twitter: https://twitter.com/Movistory_HK


🎬📚

#國軍德械師 #中德軍事合作 #第二次中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九一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蘆溝橋事變 #淞滬會戰 #八百壯士 #四行倉庫保衛戰 #九國公約會議 #南京戰役 #中國軍隊 #國民革命軍 #張治中 #教導總隊 #德國軍事顧問團 #納粹德國 #合步樓條約 #M35鋼盔 #一號戰車 #軍事現代化 #現代戰爭 #兵種協調 #民族主義 #中國歷史教科書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Movistory HKMovie 🎬 + History 📚 這個頻道主要會通過電影解說,探討電影背後帶出的議題與啟示,同時亦會不時講解一些歷史議題,分享過往發生過的事,如何影響我們現今身處的世界。 這是我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NJLkyS-CZ3cp6JWpe_B9Ug/featured?view_as=subscriber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電影與現實】教育為何物?:《三個傻瓜》|獨立思考|填鴨式教育|人生的意義|教育體制

【電影與現實】一個面目全非的祖國 :《我們的父輩》(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納粹德國|戰爭的反思|種族滅絕

致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