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康 ➜ 回音時代——消失的古代音樂與詞譜注疏|第24期|Let's Write More Notes|

SAMPLE
·
·
IPFS
·
「詞譜」作爲一種全新的文獻類型,指的是人們志於重現失傳古代音樂,歌詞和旋律規律的嘗試。所謂經傳注疏,是人類對(錯過的)文明文化的尊重和渴望。「宋詞」起源於唐代,在兩宋達到高峰,是一種結合音樂傳唱的文學體裁。正宗的詞=[宋樂旋律+字音聲情],但隨著改朝換代和戰爭,到明、清兩代時,宋代的詞音樂已經失傳,詞這種文類已經有非常明顯的案頭化傾向,變成純粹視覺閲讀,理解文字意思的閲讀文本。

原文刊載於Sample雜誌IG

今天我們的香港粵語流行曲,從羅文到張國榮,Serrini到陳蕾,在一百年後,或更短時日,也許會因戰爭,種族滅絕,舊人老死,物質文明和科技的毀滅等緣故,而再無人能唱。一百年後,人們會如何憑藉他們拾獲的,殘缺不全的樂譜和詞篇,想像我們今天?李日康透過考究詞譜注疏的發展歷史,帶出注釋的另一種用途。

「詞譜」作爲一種全新的文獻類型,指的是人們志於重現失傳古代音樂,歌詞和旋律規律的嘗試。所謂經傳注疏,是人類對(錯過的)文明文化的尊重和渴望。「宋詞」起源於唐代,在兩宋達到高峰,是一種結合音樂傳唱的文學體裁。正宗的詞=[宋樂旋律+字音聲情],但隨著改朝換代和戰爭,到明、清兩代時,宋代的詞音樂已經失傳,詞這種文類已經有非常明顯的案頭化傾向,變成純粹視覺閲讀,理解文字意思的閲讀文本。當時的文化人、作者面對宋代音樂失傳這個無可逆轉的客觀條件,決定從字音聲情著手,蒐集相較穩定完整地流傳下來的宋詞文字部份,從無數相同歌曲旋律的不同歌詞中歸納出可能的字音、句式、分段旋律,然後把這些歌詞的旋律規律以符號表示,形成「詞譜」。

有人認為第一本嚴格意義的詞譜是明代張綖的《詩餘詞譜》,當中運用了大量黑白圈號嘗試修復失傳音樂的可能句式、結構、字聲規律。然而,當中的圈點符號,究竟是屬於正文還是旁註還是其他屬性?各有不同講法。至於後來萬樹的《詞律》,除糾正了前人校對不善、錯點平仄等問題外,書中對註釋的調度是其最大的優點。在萬樹《詞律》以前的著作(尤其詞譜),註釋很少以這種方式介入正文,基本上是作為補充、輔助的部分存在,但萬樹使註釋積極介入正文(或主要文本)之中,使旁注同時成為詞譜類文獻的核心組成部份,不可分割也不可跳過不讀。

詞譜編著者的心願,為藉詞作、詞譜、和旁註逆向推敲失傳已久的詞樂。在《詞律》中,注釋系統的再進化伴隨著清代詞人追想前代文明的探索。注釋不只是某種粗糙的資料抄錄或無限加紙延長,而是重組文化的其中一種可能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

#Sample樣本 #香港文學 #設計 #閱讀 #文學 #評論 #藝術

#literature #graphicdesign #hongkongart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