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 是什麼?數位房間裡的賽博大象

豆泥
·
·
IPFS
·
數位資產時代隨筆集(1)「交換」為「擁有」之前提。

NFT 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放在 2022 年 7 月顯得有些過時。半年前這個名詞早已躍上台灣主流媒體,歐美媒體又更早一年。但在數位文明的黎明,這仍是一個相當幼稚的問題。解釋 NFT 如同盲人摸象:「 NFT 是一根水管」「NFT 是一根柱子」「才怪,NFT 是一面大扇子」。你或許會以為,自詡 web3 的新人類各個思覺失調,每個人講不同套就算了,同一個人竟也會前後不一。這是因為不同背景的工作者,正在從不同切面討論 NFT。

但更麻煩的是,在這個時代光是談論 NFT 本身就具有反身性(reflexivity)。今年五月份,Vitalik 與 Weyl 發表了一篇關於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 SBT)的論文,一個月不到,六月份全球區塊鏈黑客松紛紛出現 SBT 專案。你我必須習慣這個高速迭代的時代,當你伸手去指,世界因你變了樣。NFT 已經成為數位文明房間裡的賽博大象。

你說它是什麼,我幾乎可以提出反論。新媒體藝術家王新仁說他的 NFT 是沒有用的東西,但早已有數千家服務,正在將網域、票據、兌換券轉化為 NFT。有人將去中心化的精神實踐於對抗平台資本主義,但同一時間許多對沖基金正靠著加密貨幣發大財。廣大信徒認為 NFT 是一種去中心化資產,但是 Signal 創辦人 Moxie Marlinspike 開了一個玩笑,他的 NFT 在不同平台會顯示出不同圖片,那是因為他的作品儲存在中心化伺服器,可以任意更改。事實上,許多 NFT 平台根本沒有使用去中心的公有區塊鏈,但使用者並沒有很在意。

村夫村婦信仰他(擁有艾達,一生發達。參見艾達幣八卦);智者信仰他(比如上文激進市場的作者 Weyl)。NFT 究竟是什麼?有藝術工作者提問:「NFT 是一種媒材嗎?」我的回應是:「可以是,但我們很少這樣談論它。」NFT 真的就是一枚...代幣,上面可以乘載多媒體媒材,讓數位位元終於可以交換。

而單單這個「交換」,創造了多少綺麗的想像。我們終於從數位時代,走進數位資產時代。自由意志主義者(Libertarianism)相信去中心化精神,讓數位人類重新賦權,可以自主交換;同一時間各國中央銀行正在研擬數位貨幣(CBDC)、金融寡頭的聯盟區塊鏈也甚囂塵上。楊金龍總裁三天前的公開簡報顯示,數位新台幣可能支援智能合約,這讓我們看到台式 NFT 的幻影。中共政權正在收攏對於 NFT 的限制,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收藏品掐死自西方誕生的無政府主義幼苗。被「集權政府」給認證,是數字收藏品的重要前提,這也可以交換。而反思交換本質的「靈魂綁定代幣」也已出現,一個匿名官員私下討論:「政府如何發行靈魂綁定代幣?」這實在是靈魂拷問!

代幣「交換」正在成熟,NFT 讓數位資產不再只是錢,還加上了物。俗話說愛與麵包不可兼得,數位之愛不太容易只是一枚貨幣。回顧加密貨幣史,以錢換錢的 2010 年代已經進展到了 2020 年代的以錢換物,甚至已然返祖至數千年前以物易物的世代。加密貨幣世界此前是追逐錢的浪拍打科技的浪,現在即將迎來數位之物的浪潮。睹物寄情,你可曾瞪著虛擬寶物發呆,盯著 Line 貼圖一動也不動?文明還在適應,「感覺」買了一本電子書其實只是買了閱覽權;「感覺」買了一張 NFT 數位藝術品其實只是擁有數位冠名權。真的是這樣嗎?心智活動並非存在於法理世界,心中的「擁有」是扎扎實實的。大膽假設,只需要強調「你失去」或「你沒有」,你變成湧起一波「擁有」的慾念。而失去與擁有之間,便是「交換」了。

我也因為這個「交換」,從醫院離職後,又從研究所退學。我中了這綺麗的幻夢,我是其中一只看到反身性的瞎子,妄想成為騎象人。在這個極端複雜的交換系統中,你想創造什麼?讓數位藝術終於可以交換?讓私有停車權可以交換?讓精神價值終於有價格可以錨定?還是讓一段訴諸階級的、民族的、意識型態的故事被買單?數位交易已經行之有年,但數位資產交易才剛開始。區塊鏈科技給你時間與空間上無限展延的想像,讓數位資產變得更像物品。

數位資產的黎明帶來諸多實驗,如嫁接虛擬與實體的賦能(Utility),賦能是摸索「虛擬」與「實體」的時代過渡品;而賦權(Empower)是在不同時代複數層面必然被討論的概念,我們謳歌 web3 時代終於讓創作有價,真的嗎?身為十年有成的數據勞工,我們能夠逃離嗎?數據是一種數位資產嗎?數位資產很有可能只是讓人工智慧更容易辨識人類心智的一段過程,因為我們被迫從類比的世界降生數位。

NFT 是什麼?其實我想說,NFT 可能是一種攝影,攝影可以是一門藝術,但也可以只是一件工具。NFT 作為一種時代景框,看作者想要取樣哪一段過程。鑄造作為一種快門,顯影出數位資產,留給觀眾,留給自己。這是可以打破傳統規訓的,這是可以選擇幾乎所有創作時間軸,甚至在創作完成之後留給觀眾繼續衍生。一段隨興的草稿、事後紀錄、紀念品、數位偶發、社群的共振,太多太多可以去探索。

不需要幾年,沒有人會去在意 NFT 是什麼,它作為資產,成為日常數位生活的一部分。你的數位資產集合體,就是現下房間裡的大象。

(寫在百岳計畫公售前三天,我希望成為摸索的瞎子。)

封面圖為:alphaIpsum #60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豆泥由於沈迷網際網路與社會網絡的深層結構,自醫師工作離職,現於公部門服務,並於分散式組織間做一名快樂的貢獻者。現專注分散式科技與數位自主權。 在民國的心臟,設計去中心制度; 在帝國的邊緣,研究自主的科技。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分散式身分會被資本市場的鐵拳制裁嗎?

「共同在場」是什麼感覺?中山女高演講隨筆

DID 分散式身分與數位皮夾
7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