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樂 不是 香港廣東歌
早陣子聽到什麼芒果台和港樂合作,搞什麼表演,嚇了一跳。港樂不是沒有和大陸合作、交流,但會選和身份匹配的。若是正正經經的電視台,選芒果為名很奇怪。黎智英當年以蘋果命名其報紙《蘋果日報》,寄意一日一蘋果,病痛遠離我,無人呃到我(無人能騙我)。芒果有什麼寄意呢,抑或東施效顰,以為以生果為名,就可令形像年輕?我只知芒果濕熱,香港人都知吃太多芒果會濕熱。
後來才知,原來那個電視台好像和一間香港電視台合作,邀請一群香港流行曲歌手北上,和一班中国歌手一齊表演,電視台形容香港歌手及其歌曲為「港樂」。然而,稍留意香港文化的人都知,「港樂」是香港管弦樂團的簡稱,大陸組織、相關人等及一些傳媒跟著用「港樂」來形容香港音樂,包括已北上的歌手,香港管弦樂團(https://www.hkphil.org/tc/vision-and-mission)即使敢怒,肯定不敢言。
香港管弦樂團是香港眾多樂團中,國際聲譽最隆的樂團,獲譽為亞洲最頂尖的古典管弦樂團之一,2019年榮獲英國《留聲機》年度樂團大獎,是亞洲第一個贏得此項殊榮的樂團。
港樂最初名為中英管弦樂團,後來於1957年改名為香港管弦樂團,並於1974年職業化。換言之,港樂歷史超過六十五年。
對marketing或廣告略有認識的人都知,品牌十分重要,香港管弦樂團多年前選用了「港樂」為簡稱(英文簡稱是Hong Kong Phil),就是品牌一部份,現在由他人挪用,豈非品牌價值遭侵蝕?
這個是小事。更大的事是,二零二二年、倒數廿五年,香港人第一次聽見有人用「港樂」來做廣東歌的簡稱。若真談香港音樂,種類也有很多,如民歌、搖㨰、爵士、管弦樂、詩歌等等,即使是省港皆有的粵劇,香港和廣東省亦有迥異 (https://bit.ly/3nghU2r ; https://bit.ly/3btKlYh),那個電視台及節目針對香港流行曲,只是香港音樂其中之一,怎能以「港樂」概括呢?我聽見「港樂」,頓即皺眉。歌手北上賺錢,不能怪罪,但他們於香港成名,挾著在香港掙得之本錢北上,然後人云亦云用「港樂」,不是淺薄無知,就是忘本,他們何不用「香港流行音樂」呢?
用「港樂」其實是用上對地區的視角,把「香港」歸入中国音樂一部份,眨抑香港音樂及其本身之多元,中共治下的中国多年擅用言語來改變論述,進而改變思維,收緊韁繩後拴為一套,在政治、教育後,現在明顯在文化方面下手。
同時,獲邀北上演唱的歌手,很多已和香港脫節,他們唱的歌非香港最熱,亦不是最能撩動香港人情緒。推他們為香港音樂代表,很無知;那個節目名亦很老套,老套得我記不下,縱然平心而論,有些歌手的唱功很出色。
大陸可能忌諱用「廣東歌」一詞,但真正和香港人扣連在一起的是廣東歌,廣東話是香港人的母語,其活潑生動色采豐富非普通話可比,甚至和廣東省人的廣東話也有不同,聽腔調、用語就知。粵語有逾千年歷史,流行曲有數代的演變,黃霑先生有深入研究。(https://bit.ly/3NoOvhu)
好像是九十年代起,電台大力推崇廣東歌,商業二台——現叫叱吒903甚至推動全中文歌,鼓勵香港音樂人原創曲詞,不要改編日文或英文歌的曲,填上中文詞。近十年香港音樂人努力創作廣東歌,期間因各人的素養及背景,例如普遍教育程度提高,很多外國長大、留學後回港,不是唱片公司強捧出來的殼,創作摻入很多新元素,唱作人亦多了很多。雖然我喜歡陳奕迅,但不再是他獨霸樂壇(超過十年吧?),我也很開心。
帶來新氣象的歌手、樂隊、作曲、填詞人,作品由用語至意境內涵,是抹不走的香港性格特色。C AllStar的「地球保衛戰」,是香港獨有的跳脫機靈,表面聽是趣味作品,惟知香港歷史的就心領神會,創作人用輕鬆的表達,一時低沉的香港人聽了,笑說「係喎」,然後拍拍身,抬頭喊一聲「再來過!」(這是我的真實感受)總覺得此歌和達明一派「十個救火的少年」是跨時代對話,單看詞,亦見世代差異,那時仍很著重傳統中文。
來自廣州的張敬軒,母語是廣東話,在香港大有成就。在香港二十年,即使廣東省仍有廣東歌,他一定深明香港廣東歌如何不同和獨持。陳蕾聽說也是來自廣東省,她肯定知兩地差異,故才選擇在香港發展音樂。
不久前,張敬軒舉行二十年音樂會,邀請很多嘉賓,其中一位是藍奕邦。他說多謝張敬軒無忘本。
很久很久沒聽過人說「忘本」,這個可能是上一代的詞彙,很高興在加拿大長大的藍奕邦懂得。他也用行動證明他沒忘本。
忘本,香港人受夠了,周圍充斥忘本的生物,而且忘恩負義、過橋抽板、顛倒是非,毫無廉恥和誠信。和那些物體要劃清界線,保持距離,以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