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佛系媽媽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100元的選擇

佛系媽媽
·
·

細佬3歲時,我每晚都會用手機APP播搖籃曲哄他睡,有時他會要求自己選搖籃曲,我就會把手機給他自己選。一晚他又在用我的手機選搖籃曲,怎料他手快亂按,按了「移除廣告」的選項,就花了100元。 

我發現後馬上一秒撻著,大怒狂罵細佬,細佬馬上爆喊,哭著求我原諒。但我當時實在是氣上心頭,只顧大罵 

「你看清楚才按,不要亂按!想都不想看到掣就按,離晒譜!」 
「你看不懂字就不要用手機!」 
「你浪費了我100元!你說現在要怎麼辦!」 

那時我只感到內心一份毀滅性的憤怒,想要令對方感到他做了一件很錯很錯的事。 
我也忘了那晚最後是如何的。

後來我冷靜下來想:「如果有人說我不爆鬧兒子,就要罰100元」,我會如何選? 
肯定是寧願罰100元啊!那為何我現在為了100元會爆鬧兒子呢? 
結果我既損失了100元,又傷害了兒子…

在善養中,我認為有兩個覺察是十分重要的 
1. 覺察家長自己的需要 
2. 覺察孩子接收到的信息 

在事件中,我的需要是孩子不犯錯,不令我蒙受損失。如果我當時有覺察的話,便會發現這個需要不合理。我不能容許孩子犯錯,是因為我也不容許自己犯錯,背後是「我必須很能幹」的限制性信念,而信念背後是過往成長的創傷,例如在學校或家裏犯錯後被羞辱或懲罰 (這你也做不好,你還有甚麼用?!)。
而兒子當時接收到的信息是「犯錯便不被愛」「嘗試是很危險的」

在社會化教養下,我們都害怕犯錯,於是不敢嘗試。做錯了便得改正,直至做對為止。不合格是很丟臉的事。整個環境都在告訴我們「犯錯是不被接受的」。

有科學家受訪時被問及成功之道時說「我只是比其他人錯得更多而已」
研究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和不斷失敗的過程,愛迪生研究燈膽時也試過很多錯的物料,最後才找到鎢絲。借朋友兒子的一句話「如果愛迪生是我的兒子,他一定發明不到電燈膽!」

可惜當時我沒有覺察,只聚焦在「你做錯了」的憤怒上。
但隨著我藉著內在小孩療癒過往創傷,把限制性信念一個一個的慢慢放開,我現在一秒達著的情況減少了,自我覺察的空間也大了。
雖然我有時候仍會忍不住爆了孩子,但犯錯是成長的一部份,我接受孩子犯錯,也接受自己犯錯。
甚至在當我慢慢放開對與錯的執著,也沒覺得有甚麼算「犯錯」了。

「犯錯」不代表我不夠好,只代表我在成長的路上。

後記: 後來老公幫我設定到付款前要先入密碼,防止下次再不小心付款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