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作為一種建築類型
“文化中心”可以是泛指一般綜合性文化建築,但其實它是一種於二十世紀後期歐洲興起的新建築和公共機構類型,亦稱為藝術中心(Arts Centre)或文化之家(Maison de la Culture)。在戰後推行福利主義政策的國家(welfare state)認為“文化”是社會需求的一部分,與教育和醫療等有著同等地位。這些政策的前提是文化活動不該只是特定階層的消遣,而是所有人均享有的基本權利,所以政府有責任去推廣藝術文化發展。在歐洲各大小城市興建的“文化中心”正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建築載體。本文旨在分析理解“文化中心”作為一種公共機構和建築類型的背景,以討論建築與政策之間的關係。
福利主義社會的文化政策
直至現代社會之前,劇場/音樂演出或藝術品欣賞等文化活動大多是私人行為,通常由皇家或貴族贊助藝術家為他們提供娛樂,及後發展成早期工業城市中的一種慈善行為。19世的英國議會從社會效益的角度熱切討論文化的功能性(utility of culture),即文娛活動如何有助提升工人的工作效率以及維持對工業發展有利的整體社會安定(Bennett,1995)。這些討論的結果可見於英國於1852年開幕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館 — 倫敦South Kensington Museum。其宗旨明言是為工人階層提供接觸文化的機會,並以免入場費及傍晚週末開放時間等措施吸引民眾參觀。
自此,“提供文化服務“成為了社會福利政策的一部分,在戰後英國工黨政府尤其顯著。福利主義政策的原則在於提供平等機會,由政府通過福利資助適當分配社會資源。工黨在1945年的大選勝出,而其中一項選舉承諾就是文化藝術的全民普及,並於1946年建立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管理及提供藝術資助。Arts Council 相信文化藝術應該融入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讓不同階層背景的人都可以通過藝術獲得良好教養,從而拉近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雖然這是一個平均主義(egalitarian)的願景,但Arts Council的成員以及其服務對象大多為新中產階層(這也是工黨的主要選民),導致其資助偏於面向中上階層的傳統藝術類型。這也讓人質疑Arts Council提出以文化拉近階級差距的目標,但其資助方向反而成為對傳統“高級”藝術(high art)類型的認可而忽略草根或小眾藝術類型,從而更強化了不同階層之間的隔閡(Grafe)。
在歐洲大陸,法國政府再進一步闡述文化的社會角色,於1957年成立由Andre Malraux帶領的文化部(Cultural Minitry)討論及推行國家文化政策。法國文化部同樣已“讓全民接觸藝術作品”為願景,並帶有對於法國文化的自豪感,認為應該將法國的文化傳統推廣至全國民以致全世界。這個想法通過在法國各地建設的“文化中心/文化館”(Maison de la Culture),將文化帶進大城市以外的鄉郊地區。可是在法國的情況其實有著一種潛在的矛盾,文化部一方面推崇創新前衛的文化藝術方向,但其實又被規範於相對中央集權的政府架構作業。這也慢慢形成民間對於現有體制的疑問和批評,各地的文化中心也成為1968年社會運動中被佔領的基地,最終更導致Malraux在1969年辭去文化部部長的職務。
不論是英國或法國的戰後文化政策均在意於重建國民自信和社會團結,以平均主義的方向試圖通過政府資助緩解大眾對藝術認為“高不可攀”的印象。雖然其成果相當具有爭議性,但當時興建的各地“文化中心”確實成果推動了藝術文化在社會的普及性,成為公共討論的議題。
大眾藝術 Art for all:文化中心作為公共機構
文化中心作為大眾藝術場所的概念以及其建築原型,可追溯至19世紀末期民間組織如工會或地區團體興建“人民之家”(House of People)的類型發展。早於1893年建成,由Victor Horta設計,位於布魯塞爾的Maison du Peuple可以算是首個以此目標建造的公共建築,並成為同類型建築的經典參考。人民之家的設計以供大型聚會的會堂為核心空間,配合展覽廳/會議室/課室/餐廳沙龍等功能,提供大小民間活動的所需場所。雖然這類場所本身就有特定會員制度(例如某行業或相關團體),但原則上是任何人也可以參加,是基於共同信念所建立的公共機構。“人民之家” 通過如成人教育或文藝展覽演出等一般社交活動,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同時傳遞社群或政治信息。這種公共建築及機構在當時歐洲社會逐漸發展成政治動員的載體,及後在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國家尤其盛行。
二十世紀後期建設的文化中心承繼了這種公共目的,並相信文化可以推動公眾討論從而建設民主/平等社會。與劇場或博物館的原型有所不同,文化中心的建設不是為某種藝術形式或特定人群服務,而是為了容納多元文化活動所設計的場所。跟“人民之家”有著異曲同工的目的,文化中心旨在通過公眾文化薰陶,培養社區互動以及團結精神。文化資產(cultural capital)被視為可有效提升社會階層的工具(Bennett,2008),所以早期文化中心的目的正是確保文化可及性(cultural accessiblity),讓各階層市民均有平等接觸文化藝術的機會。
一般為大眾認識的文化中心通常是位於大都會,由著名建築師設計的作品,例如倫敦南岸中心(south bank centre)或巴黎龐畢度中心,但文化中心這種公共機構更重要的角色其實是支援地區文化發展。於1945年戰後的大約二十年期間,在英國中小型工業城市或法國鄉郊地區都建有這類地區文化中心,讓文化藝術能夠普及至非都會區的小鎮居民。這些綜合文化場館提供了合適的場所讓國際巡演或藝術展覽能夠在當地演/展出,也是培養地區藝術團體的空間,例如德國各地的城市劇場就是從官方地區劇場慢慢發展成各具特色的專業藝術團體。
公共空間 Space for all:文化中心作為建築類型
在英國Arts Council於1945年發表的第一份年報指出,推動“Art for all“(大眾藝術)的其中一個難處在於缺乏合適的文化建築,並在下半年提出了一份藝術中心建設計畫書(Plans for an Arts Centre)。因應當時英國地區戰後重建的機會,這份報告建議為一萬五千至三萬人口的城鎮建造藝術中心,主要功能包括:一個600座位的演藝廳,一個展覽廳,以及一個200座位的餐廳。報告所提供的方案為負擔不起正式演奏廳或博物館的小城市設計一個可供靈活運用的場所,亦表達了“藝術中心”作為一種可複製的建築類型的意圖。除了多功能的演藝廳,展覽廳設計為公共門廳的延伸,連接主入口的開放型空間吸引途人駐足,反映藝術中心作為公共機構所強調的(藝術)可達性。大型餐廳則設計為可以用作社區慶典/宴會或社交活動的場地,增加藝術中心的社區服務功能。雖然這份報告主要是圍繞功能性的討論而不是在建築美學上的考慮,但其基本格局亦成為了後來地區文化建築的類型藍圖。
大概基於戲劇一直被用作公共論述討論平台的歷史,在歐洲大陸的文化中心策劃/設計中,劇場功能佔著更重要的中心角色。法國文化部注重推動新型當代藝術,其文化中心的劇場通常棄用傳統畫框式舞台而採用黑盒類型的靈活舞台設計。這些文化中心也試圖突破傳統藝術的框架並關注流行文化,例如在法國及荷蘭等地的文化中心通常設有閱報室和電視室提供時事資訊,展覽也不限於傳統藝術作品並反映當下社會議題。文化中心還包括其他如圖書館和餐廳等不需要門票的設施,使中心成為除了演出時間以外全天都有活動的地方。
因此靈活性成了最主要的設計考慮重點,包括空間上的流動性和多元化體驗,以及功能上能切合不同種類活動並鼓勵新型藝術的可能性。而公共文化可達性的概念進一步體現於透明的空間佈局與物料應用,簡約通透的設計一方面是經濟考慮,同時也是當時建築師對現代建築理念的表達。以荷蘭De Meerpaal文化中心為例,封閉的劇場/演藝廳是實體核心,但周邊的公共空間及門廳則可以是完全通透的大面積挑高空間,日常舉辦市集或電影放映會,甚至可以舉行排球比賽。四面玻璃的外牆使室內外空間融合,公共空間從建築內部延伸至周邊城市空間,體現文化中心作為「城市客廳」的建築概念。
文化中心無疑是公共空間,卻有別於一般街道廣場或者是公園,具有多一個層次的文化機構參與設計和策劃管理。因此,文化場所作為公共空間的重要性在於如何掌握其公共性 - 文化中心究竟該是從下而上自然有機「屬於大眾」,還是從上而下精心策劃「為大眾而設」的公共空間?這個議題自6/70年代起一直爭議不斷,直到8/90年代更受到新自由主義社會的商業文化的衝擊,演化成當代公共空間最重要的討論。
英文原文:https://threshold.blog/2021/01/21/the-cultural-centre-typology/
Reference
- Bennett, T. (1995). The Multiplication of Culture’s Utility. Critical Inquiry, 21(4), 861-889.
- Bennett, T. (2008). The Birth of the Museum : History, Theory, Politics.
- Grafe, C. (2014). People’s palaces : Architecture, 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post-war Western Europe. Amsterdam: Architectura & Natura.
- 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1945). Plans for an arts centre. London: L. Humphries
- The 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 (1945). First Annual Report 1945-46.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