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張少貞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質量,說的是質還是量?

張少貞
·
·
「質量」和「質素」不是同義詞,不然,不會有「重質不重量」之說。

第一次聽見「質量」,是北京中央電視台的「質量保証報告」。中国造假,誰與爭鋒,毒奶粉、毒魚…..足以致命的食物用品,多不勝數,有段時期中国大陸很重視消費權益,想向中国人展示其打假決心,「質量保証報告」頻頻獲青睞,在晚間新聞聯播報道。

我忍不住疑惑:品質要保証,我明,連量都要保証沒造假?不是吧,一盒飲品寫著內有十小盒,難道中国連量做造假,實質只有八盒?果真創意無上限,突破造假底線。

我聽了多次都一頭霧水,後來才明白大陸的「質量」指「質素」。文字人對文字十分敏感,涉及新聞報道,用字必須精準,以免誤會。自我懂中文以來,質指質素,英文是quality,量是數目概念,英文是quantity,故有「重質不重量」之說。大陸把「質量」等同「質素」,引起混淆,要不得。

可惡的是,劣質中文南侵,香港官員和政客幾乎全部中文差,慣了跪拜權力(英國殖民地年代,不能說流利英語的香港政商人士,不入流),鸚鵡學舌,於是滿口「質量」;語文根基不好的香港人,人云亦云;九七年前後出世的不知就裏,也跟隨用「質量」。

以前我收到稿子,看見同事寫「質量」,總愛問他們:你說的是quality或quantity(在這情況,英文很有用),是質及量?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們往往有些尷尬答是quality,於是我鄭重告誡那要寫「質素」,新聞及任何講究準繩的資料,一定要用字準確。可惜,同事不止一次犯錯,亦不止一人犯錯,常要糾正。最令人擔心的是,只懂「質量」的人進佔各傳媒,有些純粹因為無知,但接收其資訊的人,也會只懂「質量」;最近我發現連被逼出走的泛民傳媒人、KOL(Key Opinion Leader)說話及撰文都用「質量」!

近日發現,追求質素的Matters,也有人也用「質量」,沒法不擔心和惋惜。

寫此文前,特地找中国和台灣的網站查看,以免自己因孤陋寡聞而貽笑大方。互聯網真好,讓我找到,「質量」的錯誤,十多年前已成為網上討論區的話題(http://bbs.cantonese.asia/thread-28788-1-1.html),其中一位引述著名香港文字研究者容若先生(我有其著作):

查質素一詞,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它最早見於劉向《說苑.反質》,原文是:「孔子曰:賁,非正色也,是以歎之,吾思夫質素,白當正白,黑當正黑。」此後史不絕書。然而,古人用的「質素」,義同樸素;亦引伸作文辭平實解,《文心雕龍.議對》:「後漢魯丕,辭氣質素,以儒雅中策,獨入高第。」直到清代中葉,文人筆下的「質素」跟今天所用迥然不同。今天所用「質素」乃外來詞predisposition的中譯,意為「生而具有的性質」,在清末民初已在全國範圍內廣泛應用。

大陸人來港購物,即使外國品牌在大陸有廠製造,都寧願買「香港製造」,只因香港人有誠信,不造假(倒數廿五年,不知可維持多久)。很多以為有錢就是王的中国人說,香港要多謝他們消費救經濟,但我想指出,雙方是公平交易:他們來港,較去外國省時方便;花錢買到有信心吃進肚裏的食品、用了不會損健康的化粧護膚品、較中国便宜的品牌,是「質素保證」啊!之前人民幣強,他們來港購物遇上大減價,猶如折上折,省下不少。他們確可以去外國買——能去的話——如花的錢全是光明正大掙回來,不是貪污、壓榨剝削他人而自肥,更頂呱呱。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