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書識。書寫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培養韌性,增強心理抵抗力

書識。書寫
·
·

書名:《韌性:挺過挫折壓力,走出低潮逆境的神秘力量》

作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

譯者:王榮輝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10月


壓力,有時候可以讓我們進步,有時候卻使我們焦躁不已。而這份焦躁不單會影響我們的情緒,更有可能因為內心難以平靜,不能以最佳狀態表現自己。然而,在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就算面對天大的壓力,他們依然可以用悠然自得的心態去面對,彷彿壓力從不存在。到底為什麼他們可以泰然自若?德國科普記者克莉絲蒂娜・伯恩特經過長期蒐集資料後,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解答。人們會在經歷過人生逆境或巨大難題後,從內在培養出堅強的生存力。伯恩特將這種心理抵抗能力、復原能力,稱之為“韌性"。本書透過各種研究實驗與觀察,檢證韌性對於人和抗壓力的影響。


“壓力大"已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口號,三不五時都可聽到。但其實“壓力"一詞,早在石器時代就已為人所知。當時,人們為了生存覓食、躲避敵人或避免被吃掉,必須在某個困境裡迅速作出反應:血壓與心跳會節節升高,呼吸變得急促,腎上腺素大量分泌,藉此讓大腦與肌肉充滿能量,整個身體被調整至可隨時進行戰鬥或逃亡的狀態。壓力使人們在各種危急關頭中發揮出最高效能。而當危機過去,這一切身體反應也會隨即消失。


可見,有點壓力是好的。引用作者的觀點,適當的壓力就像疫苗接踵,可讓我們先練習如何應付危機,避免遭受毀滅性的攻擊。不過,若壓力長期存在,身心持續處於警戒狀態,而無法透過放鬆來回復平靜,身體便會有許多異狀相繼出現,諸如:焦躁、哀傷、不安、喜怒無常、崩潰,甚至引發憂鬱症、倦怠症等心理失調症狀,最終更可能對健康構成影響。


一個人感受到多大壓力,很大程度取決於個人從小培養的心理抵抗力。其中,個人特質、社會環境和教育等因素,都發揮了部分的影響。也就是說,如何看待壓力,取決於個人的主觀認知。對於將壓力視為挑戰的人,壓力是激勵自己突破界限的動力。有些人在面對壓力時,則會將心思放在生命中美好的事物上,藉由刻意忽略負面事物,讓自己得以對抗壓力。書中提到,心理抵抗力較強的人,大多容易感受到自己周遭溫暖又安全。此外,好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身邊擁有支持者給予關愛、陪伴與理解,會讓人更強韌。而強韌亦會幫人創造關係。換言之,這是一種雙重的獲利。


另一方面,研究發現抗壓能力的高低跟情緒密切相關。遭逢困境或壓力大時,倘若情緒不穩定,難以用具建設性的方式來面對。具有強韌特質的人遇到這些情況時並不容易怨天尤人,而是坦然面對現實,接受伴隨而來的難受情感。他們會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境,掌控住局面,這樣的精神以及相信一切最終都會好轉的信念,正是能從危機中倖存下來的關鍵。


不過,再怎麼強韌的人都會有難過、受傷的時候。只是他們不會被挫折或低潮的情緒困擾很久,便又再重新站起來。書裡透過大量實例,讓讀者看到形塑強韌心靈最重要的人格特質,包括自信、智慧、樂觀、活力、毅力、執行力等。當中提到,韌性雖是許多因素的結合,但事實上具備少許強韌特質便已足夠。重要的是,在遭逢危機或挫折時,必須認清自己具備哪些自身優勢或資源,以及如何運用它們。而只要我們願意,不論處於任何年齡,不論原生家庭、成長環境或過往的經歷如何,我們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的人格,增強心理抵抗力,令自己成為一個強韌的人。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