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的旧日寻访,忠灵塔及其他

大鵝Stephen
·
·
IPFS
·
湿潤な日本内地の気候とは異質な、澄んだ大気と透明な日光、堅固な輪郭と濃厚な色彩が画家を魅了した様子が分か。
普陀宗乗廟,1935年 [3]

与如今的旅行者想到承德便立刻会联想起避暑山庄一样,满洲国时期明信片及画册中的承德亦几乎全部是避暑山庄的名胜与外八庙,可见那时的旅行者与如今有相似的目的地。地处热河的承德直至九一八事变的两年后,凭借塘沽协议使之成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因而相较于具有丰富清日战争、日俄战争遗迹“南满”的大连丹东,明治大正年即是“战地巡礼”胜地,承德在昔日本身的旅行价值便更似奉天旧城,只有清政权的中国官式建筑遗迹值得一游。

春节回到哈尔滨的家过年,返回上海时略迂回一番,从哈尔滨先飞到承德,搭火车从承德到北京,再转飞机到上海。因而得以有机会一瞥昔日“热河省”首府承德。飞机从盖满白雪的北满大平原到蒙疆如核桃仁般的群山,建成不久的承德机场亦是削平山顶填满山涧,盘旋连接机场和高速公路的道路更是在机场下方下穿。

旧画册中除避暑山庄外,便是在每一座稍大城市中都有的忠灵塔。承德忠灵塔和如今全满忠灵塔旧迹命运相似,在新中国成立后便被拆毁,1955年改建为热河革命烈士陵园,忠灵塔迹改建为烈士纪念碑。忠灵塔洗手亭支柱与顶棚亦被拆除,但还余下支柱的地基存留,从断面可以看见数根足有一厘米宽的钢筋,旁边还有一块“侵华日军‘忠灵塔’门亭遗址”的文保碑。值得玩味的是,1955年新建成的纪念碑却与昔日的承德忠灵塔及辽阳忠灵塔建筑形制极为相似,均为四方碑上带中式屋檐形式。承德神社于1938年从武烈河畔的罗汉山(神居ヶ丘)迁移到忠灵塔附近,但实地并没有发现关于神社的遗迹。

承德忠靈塔,1940年 [10]
今热河革命纪念碑
纪念碑细部
洗手亭柱础

1936年贯通的锦州-承德的锦承线令承德并入满洲国的铁路网,铁路继续向西延伸,两年后在长城下的“满支国境”古北口与时华北交通的北京-古北口的京古线相连,令满洲与中国大陆在山海关外又多了一重铁路过境点。但满铁开发四十年史给出的理由多少有点无厘头:“1937年7月,为了阻止已经爆发的日中事变的继续扩大,促进了联络中满的第二干线的建设”。以铁路巩固满蒙的统治、扩大在华北的实际存在才更为铁路的实际。

1935年竣工的承德站更是如同时代的佳木斯站一般,使用了独特的带有中式屋檐的“满洲式”的折衷主义建筑,与昔日避暑胜地的官式建筑和寺庙可谓相得益彰。入口处屋顶设计结合了中式传统屋顶建筑单檐攒尖顶造型样式、建筑塔楼则结合了亭子和四角攒尖顶的样式。整体具有中式传统建筑的风格,但屋脊上走兽的数量和形制则并未遵循制度只做到形似,显得十分有的放矢。

幸而旧承德站被保存在九十年代建设的新站房背后,而未如许多当时车站一般被拆除的命运,成为如今东北唯二具有中式建筑风格的站房(另一为中东铁路时期建设的双城堡站)。清晨穿过新站房走入站台,回望九十年前的旧站房,不免感叹那时的满洲宛若巨大的空白画卷,得以容纳风格多样的世界建筑风格,从兴亚式的承德、风格派的牡丹江站到辰野式的奉天站,与如今千篇一律的高铁站反差巨大。

承德駅 [2]
承德站,1936年 [5]
今承德站

昭和天皇宣布终战后的1946年,与国民政府争夺权力真空的共产党将承德-古北口间的铁路拆毁以减缓透过铁路前进的速度,直至建立政权的1953年才将承德古北口段铁路修复,但由承德-滦平段的铁路为绕过地形复杂的拉海岭区段,而彼时的铁道部决定取道密云-兴隆-鹰手营子-上板城-承德新建,即今京承线,而旧承古段直到70年代才由昌平至通辽的京通线恢复。旧有的承德-滦平区间,则在改线后又担当起钒钛矿和承德铁厂外运的重任,直到2007年前后才将市区段的铁路拆除,保留跨武烈河的铁路桥改建为人行天桥,得以留存些许的历史印记。关于承古线历史及战后的承德钢厂铁路变迁历史,不妨一读非人狂想屋的《承钢铁路:来自小山城的工业故事》,丰富的考证和图片搜集不啻为一篇论文的工作量。

囿于时间和冬日的气候,未能一探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如今再来看满洲国时代拍摄的承德照片乃至画作,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庙宇和避暑山庄乃至城市周围都是光秃秃的无树山峦,显得天地间极为寥廓与孤寂,大抵是近些年三北防护林的种植,而失去的旧有的韵味,当然也不是一件坏事。

我非常喜欢喜欢足利市立美術館蔵川島理一郎的这幅《承徳大観》,作于刚刚为日本统治稳定下的1934年。只可惜互联网上只能找到这幅画的略缩图,可望有朝一访真作。稲賀繁美如此描述这幅作品:

《承徳大観》

「この秘境に取材した早い例としては、日本軍占領後の1934年に早くも現地入りした川島理一郎(1886-1971)の《承徳大観(4-23)》(1934)がしられる。川島は現地の風光に触れて「承徳の夏はとても甚だしい暑さ」で華氏120度に達する「灼熱の太陽の下で仕事をする困難は、一寸内地では想像も及ばないが、その代りに光線はあくまでも強くて、物の形がはっきり見えることは全く素晴らしい」と述べる。「強烈な日光の下でこれらの建築が或ひは金色を輝かせ、或ひは勾欄の朱を映えさせてゐるところ、画家の色彩感は十分以上に満足せしめられる」。湿潤な日本内地の気候とは異質な、澄んだ大気と透明な日光、堅固な輪郭と濃厚な色彩が画家を魅了した様子が分か。」

「报道这一未开发地区的最早例子之一是川岛理一郎(1886-1971)的《承徳大観(4-23)》(1934),他早在1934年日本军事占领后就来到了这里。 川岛在提到当地的气候时说,"承德的夏天极其炎热",达到华氏120度,"在烈日下工作的困难是内地无法想象的,但光线非常强烈,能清楚地看到事物的形状是非常美妙的"。 当这些建筑在强烈的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或者当栏杆的朱红色被反射出来时,画家的色彩感就会得到更多的满足。 我们可以看到,清澈的空气、透明的阳光、坚实的轮廓和丰富的色彩,与日本内陆潮湿的气候如此不同,让画家着迷。」




参考文献:

[1] <中国・台湾・サイパン・シンガポールの神社跡地報告>

[2] <秘境熱河 承德の風光>

[3] <満洲国有鉄道写真帖> 普陀宗乗廟

[4] <满铁开发四十年史>

[5] <川島理一郎 自然から得た生命の律動>

[6] <白頭山・承徳・ハルハ河畔: 偽満洲国の文化象徴とその表象>

[7] <承钢铁路:来自小山城的工业故事>

[8] <22.2.16 承德,从五云桥讲起>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大鵝Stephen在澳满洲人/WHV 从满洲出发,到世界的角落 交通运输/满洲史/旅行 Instagram: Gooseyeong Email: Stephenyeong64@gmail.com Newsletter: groundtour.substack.com
  • Author
  • More
Manchuria
28 articles

邓丽君的《又见炊烟》,与日本战败后殖民地的引扬者们

三十年代的上海,异国事物的转译如何改变了母亲喂养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