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閱讀書名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文獻筆記
第二章 情緒是建構而來
情緒建構理論有兩個核心想法:一、生氣或厭惡之類的情緒種類並沒有指紋,某個生氣實例沒必要看起來或感覺跟另一個一樣,因為它不是由相同的神經元造成,變異才是常態;二、你所經驗與知覺的情緒,並非基因的必然結果。
我將這個解釋稱為「情緒建構理論」:
在每一個醒著的時刻,你的大腦利用過去經驗組織成為概念,以此引導你的行動,並且賦予你的感覺意義。當涉及的概念是情緒概念時,你的大腦就建構出情緒的實例。
情緒不是對世界的反應。你不是被動的感覺輸入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情緒建構者。你的大腦從感覺輸入和過去經驗,建構意義並指示行動。如果你沒有代表過去經驗的概念,你的感覺輸入全都只是噪音。你不會知道這些感覺是什麼、造成它們的原因,也不會知道如何表現來處理它們。一旦有了概念,你的大腦會讓感覺產生意義,有時那個意義是一種情緒。
情緒建構理論不再使用的不只是身體指紋,還包括大腦的。它也避開了暗示有神經指紋存在的問題,例如「觸發恐懼的神經元在哪裡?」「在哪裡」這幾個字內建了一個假設:每當你或地球上的任一個人感到害怕時,就有一組特定的神經元會活化。在情緒建構理論中,悲傷、恐懼或生氣這樣的情緒種類,沒有明確的大腦位置,而情緒的各個實例,都是需要研究和了解的全腦狀態。因此,我們要問的是情緒如何、而不是在哪裡生成。比較中性的問題,例如「大腦如何製造恐懼的一個實例?」,並沒有假定其背後存在著神經指紋,只認為恐懼的經驗和知覺真實且值得研究。
第九章 掌控你的情緒
■ 注意身體預算
掌控情緒的最基本功夫,就是保持身體預算處於良好狀態。不要忘記,你的內感網絡日日夜夜都在勞動,發出預測來維持健康的預算,這個過程是你情感感受(愉快、不愉快、喚起和平靜)的起源。如果你希望感到良好,那麼你的大腦關於心跳速率、呼吸、血壓、體溫、荷爾蒙、新陳代謝等等的預測,必須根據身體的實際需要好好校準。如果沒有好好校準,你的身體預算會亂了套,那麼無論你再怎麼遵循自助的訣竅,你還是會感到整個人亂糟糟。問題只在於是哪一種亂糟糟。
■ 提高情商
注意自己的身體預算之後,改善情緒健康的下一步是增強你的概念,也就是「提高情商」。傳統觀點認為,情商是「準確地偵測」他人的情緒,或「在適當的時候」經驗快樂和避免悲傷。然而,對情緒有了新的理解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考慮情商。「快樂」和「悲傷」各是一群多樣的實例。因此,情商是讓你的大腦在特定情境下,用最有用的情緒概念建構最有用的實例。(還有何時不要建構情緒而是其他概念的實例。)
■ 運動
現在你已經為了平衡預算,盡力改造你的生活型態,你也充實了自己的概念系統,讓自己變成情緒專家。你的未來仍會起起伏伏,你還是必須處理基於愛所帶來的妥協、社交生活的模稜兩可、工作場合的偽善、友誼的變化無常,以及身體隨著年齡漸增而衰退。你能做什麼來掌控當下的感受呢?
無論你信或不信,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動動你的身體。所有動物都利用運動來調節自己的身體預算;如果牠們的大腦提供的葡萄糖超過身體所需,快快爬樹會使牠們的能量程度回到平衡。人類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可以利用純粹的心智概念,不用運動就能調節預算。然而,這個技巧失靈時,不要忘了我們也是動物。所以即使你不想做,還是要站起來動動身體,播放音樂在家裡跳跳舞,在公園散散步。這為什麼有效呢?運動身體能改變你的預測,因此改變你的經驗。運動,或許也有助於你的控制網絡帶出其他較不煩人的概念。
■ 改變環境
掌控當下情緒的另一個方法是改變位置或情境,接著就能改變你的預測。(有時我很好奇,中年危機是不是一種想藉由改變環境來改變預測的強烈企圖。)
■ 重新分類感受
如果運動和改變環境都無法幫助你掌控情緒,下一個值得一試的方法是重新分類你如何感受。這點需要好好說明:每當你感到悲慘時,都是因為你的內感感覺造成你在經驗不愉快的情感。你的大腦盡責地預測這些感覺的原因。或許它們是來自身體的訊息,像是「我胃痛。」亦或者它們在說:「我的人生出了一些大錯。」這之間的區別是不舒服和苦難,不舒服完全是身體的,苦難則是個人的。
經由練習,你能學習將情感感受解構成僅僅是身體感覺,而不是讓這些感覺成為你觀看世界的濾鏡。你可以把焦慮分解成快速跳動的心臟。一旦你能解構成身體感覺,你就能利用豐富的概念,用其他方式將它們重新分類。或許胸口的怦怦跳不是焦慮而是期待,甚至是興奮。
很早以前,把苦難重新分類成不舒服,或把心理解構成生理的想法就已經出現。在佛教中,某些形式的冥想有助於把感覺重新分類成身體症狀,以此減少苦難,佛教徒將這種修行稱為解構自我。有個共同核心貫穿所有觀點:自我是你對自己是誰的感覺,終其一生連續不斷,就好像是你的本質。對佛教徒來說,自我比罹患身體疾病更糟。它是持久的痛苦折磨。
我對自我的科學定義主要受到大腦的作用啟發,但我也贊同佛教的觀點。自我是社會現實的一部分。它不完全是虛構,但本質上也不是像神經元那樣的客觀現實。自我取決於他人。用科學術語來說,你在當下的預測,還有你源自預測的行動,某種程度取決於他人對待你的方式。你不可能光靠自己就有自我。
事實上,內感網絡中名為預設模式網絡的部分,向來被稱為「自我系統」。它的活動在自我反思期間一致地增加。如果你的預設模式網絡萎縮(阿滋海默症就會出現這個現象),最終你將失去你的自我感。
重新分類是掌控你當下情緒的關鍵工具。當你感到很糟時,請將自己當成感染了病毒,而不是假設你的不愉快感受有什麼個人意義。你的感受或許只是噪音、你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睡眠。
■ 經驗的共同建構
經驗的共同建構也讓我們能調節彼此的身體預算,這是我們在群體中生活的莫大好處之一。我們的語詞讓我們能進入彼此的情感棲位,即使兩人的距離十分遙遠。就算你們相隔一片海洋,你還是能調節你朋友的身體預算(他也能調節你的)——只要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甚至光是想到對方。
第十章 情緒和疾病
關於焦慮疾患的傳統研究,立基在老舊的「三重腦」模型,也就是認知控制情緒。他們的假設是,所謂的情緒杏仁核過度活躍,而所謂的理性前額葉皮質無法加以調節。這個取向仍具有影響力,即使杏仁核不是任何情緒的發源地、前額葉皮質並沒有藏著認知,而且情緒和認知都是全腦建構,無法調節彼此。既然如此,那麼焦慮如何生成呢?我們還不知道所有細節,但有些令人期待的線索。
我推測,焦慮的大腦在某種意義上跟憂鬱的大腦正好相反。憂鬱時,預測被過度調高而預測失誤被過度調低,所以你被牢牢困在過去。焦慮時,這種比喻的調節器卡在允許太多來自外界的預測失誤,而且太多預測都不成功。沒有充分的預測,你就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生活也因此充滿許多擔憂。這就是典型的焦慮症。
根據證據,焦慮像憂鬱一樣,似乎也是以建構情緒、疼痛和壓力的相同方式建構的種類。你在焦慮和憂鬱時感到的悲慘,其實是在告訴你,身體預算出了什麼嚴重的差錯。你的大腦要不就嘗試確保存款,提高不愉快的情感,要不就試圖藉由保持不動來降低存款的需要,結果造成了疲勞。你的大腦或許將這些感覺分類成焦慮、憂鬱,或就此而言的疼痛、壓力或情緒。
📝閱讀心得
掌控情緒大方向依舊不離:
注意身體預算(自我照顧)
重新分類感受(認知重構)
經驗的共同建構(人際關係)
根據證據,焦慮像憂鬱一樣,似乎也是以建構情緒、疼痛和壓力的相同方式建構的種類。你在焦慮和憂鬱時感到的悲慘,其實是在告訴你,身體預算出了什麼嚴重的差錯。你的大腦要不就嘗試確保存款,提高不愉快的情感,要不就試圖藉由保持不動來降低存款的需要,結果造成了疲勞。你的大腦或許將這些感覺分類成焦慮、憂鬱,或就此而言的疼痛、壓力或情緒。
不過,雖然在《焦慮的修復練習》提到「重新詮釋與建構情緒模型完美契合」,本書也寫到:
你可以把焦慮分解成快速跳動的心臟。一旦你能解構成身體感覺,你就能利用豐富的概念,用其他方式將它們重新分類。或許胸口的怦怦跳不是焦慮而是期待,甚至是興奮。
重新分類是掌控你當下情緒的關鍵工具。當你感到很糟時,請將自己當成感染了病毒,而不是假設你的不愉快感受有什麼個人意義。你的感受或許只是噪音、你可能只是需要一些睡眠。
但這似乎也容易忽略焦慮所帶來的警訊:
焦慮和恐慌本身,還有所有與此相關的生理症狀,絕大多數都是你的心理所發出的警訊,目的是要提醒你,在生活中有某些事情迫切需要被改變。
如果你只是藉助這些新技巧,去關閉所有令人不舒服的感受,以及與此相連的焦慮或恐慌,卻不去細究爲何你的心理會發出警報,這將是一大錯誤。這就好比在房子失火之際,你只是關掉了發出刺耳蜂鳴聲的警報器,卻不去撲滅火焰本身。—《零恐慌!》
就好像聽到「焦慮」的警笛聲,把它「重新建構」成夜店「興奮」的舞曲音效,似乎是自欺欺人的感覺。
再者,此觀點與新自由主義的變體結合,宣傳焦慮、憂鬱只不過是「想錯了」,將責任歸咎於個人,簡言之「你應該忽略憂慮的警報器,因為那只是你『建構』而成的,所以沒必要去改變、推翻、抵抗,只要接受並忽略持續的警報就好」這種思想說不定會讓情況變得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