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羅馬帝國的條條大路 淺談劣幣所導致的通膨
銀幣的誕生
在故事開始之前,先聊聊「銀幣」的誕生。五千年前,人類逐漸形成文明,經濟活動隨著文明成立而興起,被認為是最早的文明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由於氣候乾旱缺水而無法栽種穀物,大多數的牧民需要藉由以物易物的方式自農民手中取得穀物。商人和統治者為了維持穩定的以物易物交易,創造了「兌換券」制度也就是「貨幣」,其中,貴金屬片「銀」兼具了不笨重及不易朽壞的優點,很快地成了製作兌換券的最佳素材,自此產生了支撐商業體系的「金屬貨幣」。
商人將不變質且易於攜帶的「銀」,作為物品交易的媒介道具,人們將生銀裝在袋子裡,並根據重量來進行交易,重量的基準單位被稱作「錫克爾」(約為8.3克),因此也有將兌換券稱作錫克爾貨幣的說法。由於錫克爾貨幣在交易使用上相當方便,很快地被廣泛運用,由商人們的「信用」維持貨幣的價值發行貨幣,奠定了貨幣制度的基礎。直到「金本位制」成為經濟的中心之前,銀一直都是貨幣的主流素材。
由國家掌權者掌握貨幣的發行權和管理權
大約在西元前七世紀,為於現今土耳其西部的利底亞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硬幣,利底亞的國王克羅伊斯,透過刻印的方式確保硬幣的質和量,讓「信用」成為肉眼可見的實體。由國家掌權者發行硬幣,改變了過往由商人製造發行金屬貨幣的慣例,克羅伊斯國王也因此獲取了龐大的財富,有句形容大富翁的英文諺語「Rich As Croesus」正是取自於克羅伊斯國王之名。
國王以刻印的方式出借其「信用」,以擔保貨幣的價值,同時也讓硬幣成為了國王介入經濟的手段。此外,在國土疆界內強制規定作為流通使用的硬幣,就被稱為「通貨」。
長期的通膨壓垮了浩大的羅馬帝國
羅馬帝國的通貨發行權也是由皇帝獨占,金錢的英文「Money」,辭源來自於羅馬神話中的女神「茱諾(Juno Moneta)」,羅馬帝國就是由Moneta的神殿負責鑄造硬幣的工作。
憑藉著強大的武力,羅馬征服了地中海沿岸一帶,建立起偉大的文明帝國,然而為了維持帝國的統治,羅馬帝國須要負擔龐大的軍事費用。為了支應統治帝國的龐大支出,羅馬帝國的主要財源來自於徵收境內交易的貨物稅,課徵交易金額的百分之一作為稅收。可即便羅馬帝國擁有大面積的國土以及興盛的商業活動,收入仍不足以應付龐大的支出,羅馬帝國鑄幣廠只能藉由不斷減少硬幣的貴金屬含量,才得以勉強維持財政。
「條條大路通羅馬」,所謂條條大路的道路建設,是羅馬帝國為了安置戰後失業的士兵以及戰俘所建立的救濟事業。道路的大舉興建也象徵著帝國龐大的軍事支出,即便是在羅馬帝國鼎盛的五賢帝時代,所耗的軍事費用也占整體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因此需要大量鑄造銀幣來維持財政支出,然而隨著不斷減少的貴金屬含量,硬幣的銀含量傳說到羅馬帝國衰退時僅剩下5%,大大減損了通貨的價值,以近代的說法就是「通貨膨脹」。
羅馬帝國的衰落原因,至今仍有不少學者為其爭論。但從經濟活動上來看,毫無節制的濫發通貨,使銀幣的品質降低,劣幣於通貨市場中氾濫,讓西元三世紀的羅馬面臨了通貨膨脹的經濟災難,而通貨膨脹的災難所引發的後續暴動及外患,可以說是直接導致羅馬帝國由興盛走向衰退的主要原因。
成為我的按讚公民 與我一同學習成長吧! LikerLand
歡迎透過各種方式與我聯繫交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