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公司,重返家乡的年轻人 | 陈映真专题01《夜行货车》播客稿
大家好,这里是播客「自由泳」第三期的文字稿。如果喜欢我制作的内容,欢迎收听订阅,小宇宙/网易云/苹果podcast/Spotify都可以搜到。
从这一期开始,我打算把陈映真先生的华盛顿大楼系列,也就是《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这四篇小说,按照发表的顺序,分成四期节目来进行比较初步的介绍和解读。
我之所以想做这个系列,主要原因就是像刚才片头部分说的,这些故事里面那些将近半个世纪之前的,台湾职场里的人和事,以及公司制度、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实践与问题,和我在当今职场里的所闻所见,依然有太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感到很恍惚,好像自己和书里面老一代人的生活重合到了一起,确实很有意思。
那么这一期我要跟大家聊的,是整个华盛顿大楼系列的第一篇,陈映真于1978年3月在《台湾文艺》发表的《夜行货车》。
在此之前,我还是先简单跟大家过一下关于陈映真先生的一些背景信息。
作者介绍
陈映真先生是1937年生于台湾的一位作家、思想家和社会运动学家,曾创办《人间》杂志。他是一位立场鲜明的社会主义与两岸统一的支持者,曾两度因政治原因被捕入狱。
在文学层面上,陈映真受鲁迅、契科夫和芥川龙之介的影响比较大,擅长从现实主义,以及关怀弱者与边缘人群的角度出发,描写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故事。
陈映真曾经在辉瑞药厂以及温莎药厂这样的美国企业工作,对跨国企业中从最底层小职员到中高层领导都有过切实的接触与观察,这也为他创作华盛顿大楼系列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而华盛顿大楼的原型就是当时台北温莎药厂办公室所在的大陆大楼。
关于陈映真先生更多的个人信息以及生平事迹,除了可以看我在shownote里列举的相关资料链接外,还可以去收听文化有限的115期,以及中间地带的第9期,他们也是我在做这四期节目时的信息来源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就步入正题,开始聊这篇夜行货车。
简要故事梗概
首先我想跟大家讲讲这个故事的大概剧情。
整个故事的主要舞台发生在一家叫做马拉穆国际公司的台湾分部,这家公司的财务经理林荣平,和他年轻妩媚的女秘书刘小玲之间,两年来一直保持着私密的婚外情关系。
刘小玲希望林荣平抛弃自己的家庭,和她结婚。但林荣平更看重自己的职场前途、名声和家庭,不愿意离婚。同时,在公司的美国上司摩根索对刘小玲进行性骚扰时,自私懦弱的林荣平也不愿意出面维护。
失落消沉的刘小玲,在这时被新入职马拉穆公司的年轻人詹益宏所吸引。最开始刘小玲只是抱着寻找刺激的想法和对方在一起,却没想到后来竟然真的爱上了这个有些愤世嫉俗,并且有暴力倾向的大男子主义者詹奕宏,而且还怀上了他的孩子。
而詹奕宏早就听说过,刘小玲和其他男人有复杂的情感关系。嫉妒与不信任的心理让詹奕宏认为,刘小玲不过是想借孩子的名义,让自己当一个接盘侠。他羞辱和责骂刘小玲,不愿意承担任何感情上的责任。
这时刘小玲发现,无论是林荣平还是詹益宏,都没法给自己真正的归宿。心灰意冷的她打算移民美国投靠亲戚,自己抚养孩子。
在下决心离开前,刘小玲找到林荣平,与他和平分手。面对林荣平,她可以心态平和,毫无波澜地放手。但在詹奕宏那里,刘小玲从心底无法割舍对这个男人的爱恋。
而詹益宏始终在意和嫉妒刘小玲与其他男人之间的关系,两人陷入频繁的争吵,而且詹益宏多次殴打刘小玲,这让刘小玲彻底死了心,打定主意离开台湾。
不久之后,在财务部举办的送别刘小玲的宴会上。之前就对刘小玲有性骚扰行为的美国上司摩根索,喝醉后辱骂了刘小玲以及在场的中国人。
而此时还惦记着刘小玲,但故意表现得漫不经心的詹益宏。出于对刘小玲受欺负的愤怒,以及对民族自尊心的捍卫,不顾林荣平的劝阻,当场斥责了摩根索,并且用辞职来表示抗议。
詹益宏大步离开了宴会场,刘小玲也不顾一切地追了过去。故事的结尾,詹益宏向刘小玲求婚,并希望和刘小玲一起回到自己的乡下老家,开始新生活。
刘小玲就一边流泪,一边点头答应了。这就是整个夜行货车的一个故事梗概。
这篇小说之所以叫做夜行货车,我想是源于故事中,詹益宏在街头看到一辆开往自己南方故乡的黑色货车,这可能激起了他对于故乡的思念与期盼之情,并在最后跟随着这个意向做出了相应的选择。
我的第一时间阅读感受
下面我想先讲一讲自己刚读完这篇小说时的感受,第一次读这篇《夜行货车》时,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其实就是小说最后的高潮部分。詹益宏站出来反抗自己的美国上司,这个情节是让我有些意外的。
因为整个故事,虽然在中间也有几处很动人的闪光点,但总体上一直是在一种比较颓废和忧郁的情绪中推进的,而且这几个主角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不光彩之处。但没想到最后作者给詹益宏的形象来了一个正面反转,也给他和刘小玲一个看起来还比较有希望的结局。
而且这个结尾,你要说它带着点职场爽文的气质好像也没问题,至少我在阅读的时候是有感受到这种煽动性的氛围在的,并且我相信很多职场的打工人会喜欢这种半泽直树那样下克上的套路。
但这个结局也有一些让我感到悬而未决的部分,比如在小说中詹益宏对刘小玲有多次肢体暴力行为,而且每次打完刘小玲,詹益宏又比较悔恨地表达自己的歉意。这种有些双面人格和偏执狂的特征,其实我们在很多家暴案的案例中都可以从施暴者的身上看到。
我就会想,这个看起来比较光明的结尾,会不会只是詹益宏和刘小玲又一次短暂的和好,以及,这两个从大公司出来的年轻人,回到农村之后会以怎样的方式来谋生,这种选择在当时到底靠不靠谱?
这些都是我第一次读完时马上产生的疑问点,我能察觉到陈映真先生在这个情节其实很简单的故事底下,埋了一些更深层和模糊的东西留给读者去思考。
所以我把这个故事又多读了几遍,也查了一些资料,对夜行货车里几个主要人物,詹益宏,刘小玲,林荣平,摩根索,对他们可能会有更深一些的看法,同时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陈映真先生的写作和叙事手法有了一些感知和了解。下面就让我分开聊聊这几点。
我们先来聊人物。
人物篇
1、刘小玲
首先我想谈的是女主人公刘小玲。在书中作者对她有几段外貌方面的描写,我给大家念一下:“她有一头浓而润的长长的黑发,身段丰美,有一双修长而矫健的腿,虽然面容说不上姣好,但有一种异样的妩媚。”以及写她有“质厚的嘴唇和柔软丰盈的乳房。”
这种描写,很明显是在展示刘小玲身体方面的吸引力,而且在小说里,这种外在的观察,是通过几个男性角色,林荣平,摩根索,詹益宏,从他们的视角来看的。这给我一种感觉,就是在几个男性角色的眼中,刘小玲的工作能力或者是她的性格为人是相对次要的,而放在首要地位的是她身体上的吸引力。这几个男性角色,可能除了后来的詹益宏之外,对她的看法也就一直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
而刘小玲之所以分别爱上林荣平和詹益宏,尤其是詹益宏,其实和她早期的家庭环境有一定的关联。刘小玲的父亲是国共内战后来到台湾的一个已经过气的政治家,早年军队出身,但是自从到了台湾之后,她的父亲就变得非常颓废,无论是政治上的事还是家庭的事都不管不问。反而是她的母亲,这时候开始利用一些人际关系做生意、开公司,并且非常成功。小说里写到,刘小玲的母亲可能是和一些有权势的男性交换了好处,并且随着事业越做越大,她母亲就越来越不把丈夫看在眼里,开始搞婚外恋。
刘小玲和她母亲从这时候起就形成了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刘小玲是很同情自己那个已经衰老和懦弱的父亲的。同时她也听过家里人说,自己的父亲在年轻的时候的形象是非常强悍的,可以一次枪毙十来个人,眼皮不眨一下。所以隐隐之中,刘小玲对年轻时期那个传说中的比较彪悍、勇猛的父亲形象产生了一种向往,而詹益宏的气质其实是非常符合刘小玲的这种幻想的。
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后,因为要故意惹恼和反抗自己的母亲,刘小玲嫁了一个比自己大十岁的男人,但这个男人在性功能方面有障碍,以及因为这种障碍而产生了一些奇怪的癖好,使得她很快就离婚了。再之后刘小玲就过上了“从一个男人流浪到另一个男人的生活。”我会觉得刘小玲的这种情感上的迷茫与漂泊,包括之后和林荣平的婚外恋,其实是有点无意识地效仿她母亲的人生道路。
但刘小玲和她母亲不同的地方在于,她和男人谈恋爱,并不是为了某些利益上的要求。比方说,当她跟林荣平分手的时候,林荣平想给刘小玲换一个好工作来方便她之后的生活,但刘小玲是拒绝的。这可能也反映出当时台湾的一部分职场女性,在拥有经济自主权的情况下,不再是旧社会中那种只能被动地攀附于男性,而是会更主动地去寻求自己的爱情和家庭,但这追寻的过程也确实很坎坷,客观上刘小玲也确实在破坏别人的家庭,以及玩弄了詹益宏的感情。
小说里刘小玲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她的母性气质。故事里有这样一段很精彩的描写,当詹益宏喝醉酒,又去打刘小玲的时候,刘小玲为了保护体内的胎儿,拿起水果刀,非常庄严和肃然地对着詹益宏说;“不要再对我动粗,我的身上有孩子。詹益宏,你听好,不论你信,你不信,我的身上,有你的孩子。”
这时詹益宏整个人就懵了,他没有料到这样一个整天任他辱骂和殴打的女人,能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这种对女性角色母性特征的描写其实我们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见过,往往代表着希望和救赎的意义。但读这段时,我依然会被震撼到,并且感觉刘小玲的人物形象在一瞬间被丰满和拔高了,整个故事那种淡淡的颓废感也在这一刻被冲走了。
我也会想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比方说刘小玲这种家境很好,受过大学教育的职场女性,在社会舆论氛围与教育环境的影响下,还是会倾向于必须找到一个家、把工作只是当作暂时的过度阶段,最终还是要去扮演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当然在夜行货车里直接给刘小玲下这种结论有点武断,因为她小时候家庭处于半破碎的状态,有那种渴求家庭与归属感的动力在。但每次面对詹益宏的多次家暴,更多地表现出忍让与和解,直到故事最后她还是欣然接受詹益宏的求婚,都让我会忍不住有这种文化意识构造方面的猜想。
关于刘小玲,我大概想聊的就是这些。
2、詹益宏
下一个要聊的就是男主人公詹益宏,这个角色会让我联想起几个当下人们习惯使用的关键词。比如凤凰男、愤青、本土主义者这些标签。和分析刘小玲一样,我也会从詹益宏的早期家庭环境出发,去探讨为什么会我会觉得他是带有这些标签特质的一个人,以及这些特质怎样导致了他最后的反抗行为。
詹益宏的父亲一开始算是一个台湾本省的小地主吧,家里有一些小产业和土地。但经历了一些台湾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波折后,就破产了(关于政治方面的波折我后面会提到)。从此他带着家人在乡下过着很贫穷的日子。我们可以想象,詹益宏的父亲对这种命运是不太服气的,但他有感觉自己没有能力东山再起了,所以就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了作为家中长子的詹益宏身上。逼迫他努力学习,出人头地,回馈家庭。
所以詹益宏是在这种比较有压力的环境里渐渐长大的。他没有去抵抗来自父辈和家庭的压力,拼死读书,最后终于进入了马拉穆这样的跨国大企业,有了一份体面工作,这也是我觉得他有点符合凤凰男这个标签的原因。
但詹益宏又一直恼恨自己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没有人关心他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这是让他逐渐变得愤世嫉俗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我自己记得十多年前还在上学的时候,身边有不少这种听从了父母的人生道路安排,但又明显不满意的同龄人。当时高考完就有好几个同学或朋友互相打电话说,父母非得逼着选一个他们不想选的专业,以后方便接班和铺路之类的。当时真的去自己挑专业、包括后来工作这些的,在我所处的环境里还是属于比较少数人才会做的事。
而那些当时表现得很不满意的朋友,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大多数是在比较安定的体制内工作,按常规的人生道路结婚成家养育子女。其实有机会我很想问问他们,回看当年自己的压抑和不满,是觉得幼稚。还是觉得如果当时自己勇敢一些,可能会少一些遗憾。等有机会我想录一期这个主题的播客。
那说回詹益宏的出身,他的家庭和刘小玲不一样,詹益宏一家是所谓的台湾“本省居民”,一般来讲是指在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前就已定居台湾的人。而这些本省人和45年包括解放战争后败退到台湾的外省人之间,自从国民党政权接管台湾之后就一直存在各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由于比如生活习惯方面,本省人自从马关条约后是长期接受日本殖民教育的,这导致来到台湾的外省人对他们产生了非常不满的情绪。除此之外,外省人在政策、就业等方面经常占据优势。以及在政治方面出现了二二八这样的国民党镇压杀害台湾本省人的重大历史事件,种种原因,造成了本省人和外省人很长时间的排斥与隔阂。关于二二八事件,大家除了去查百度或wiki之外,也可以去看侯孝贤的电影《悲情城市》,是非常经典的一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片子。
詹益宏的父亲客观上也是受到二二八事件影响的一个受害者。所以说,在这种家庭成长的詹益宏,会非常在意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种种差别。比方说他在故事里就会问,作为外省高层次家庭出身的刘小玲,是怎么看待台湾本省人的,是不是觉得本省人像电视剧里演的一样又傻又憨。这其实透露出詹益宏那种大男子主义和傲慢不羁的外表下,隐藏着一种基于本土情节的自卑感和提防心理。
而且最后刘小玲选择和詹益宏一起去乡下生活的这个结局,当年据说在台湾是受到很多台独派别文人和读者欢迎的,他们会觉得这种本省农村出身的青年搞定了外省美女的故事,读起来很爽快。但我们要知道,陈映真是非常著名的左派、统派文人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者,如果说他写这个故事是为了迎合台独思想或势力,那确实太不合情理。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查阅了下陈映真的其他文章和相关资料,然后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就是,20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本土派,在陈映真的眼中,仍然是同属于反帝国主义殖民——也大致等同于反美反日的同一阵营里的,强调的仍然是中国意识与民族的独立性,与80年代之后的分裂思想并不能直接等同。
所以詹益宏这样的本省无产阶级青年,在陈映真的人物描写里,更多的是强调在美国对台湾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支配与压迫的环境下,做出反抗行为的那一面。而且这种反抗是需要和刘小玲为代表的外省人共同来完成的。只不过按我作为现代读者的眼光去看的话,这种作者设计出的本省外省同盟,可能会因为詹益宏与刘小玲的性别暴力问题而减掉一些分数。
书中还有一些小的能够展现出詹益宏这种反帝反资倾向的细节描写,比如说,作为公司最底层职员的门卫老张被开除了,詹益宏会跑过去和他喝闷酒。在餐厅里,他会敏锐地观察到服务员发黄的衣领。以及在和刘晓玲在一起时,他不愿意被用在公司里的英文名称呼,而是强调自己的中文名字。
这些基于时代政治背景所赋予的特征,再加上与刘晓玲之间接连不断的情感冲突,导致了故事结尾詹益宏对美国领导的反抗。书里面写到詹益宏当时的年龄是28岁左右,工作能力很强,没有结婚生子,可能这些方面比较轻的负担,也是詹益宏敢于去选择别的人生道路再去试一试的原因之一。
而他的上司林荣平,下面我要聊的第三个人物,就不会有这种直接反抗的勇气和动机。
3、林荣平
在讲林荣平之前我还要大概讲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从之前的遗弃态度转变成了扶持和控制的策略,台湾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基本是全盘倒向美国的状态。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量美国资本与跨国企业进入台湾,美国的商品和消费文化也全面渗透到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中。大量台湾人也涌向美国留学工作。所以在那时候,去美国留学,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到跨国企业拿一份高薪资,是一件可以去夸耀并且让别人羡慕的事情。我们大陆这边最近几十年其实状况也差不多。
林荣平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从台湾乡村读书走出来的普通人,在马拉穆这样的美式跨国公司里,通过自己的才干和勤奋,奋斗到企业中高层的位置。在生活方式上,林荣平是比较典型的中产形象,比方说,在高级社区买花园洋房,开美国车,给女儿找钢琴老师这些,和今天很多打工人追求和实现的生活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书里写道,林荣平对他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也非常满意,甚至觉得这种生活是玫瑰色的。对于公司里的年轻下属,只要工作能力强或者肯吃苦,他也愿意给机会让这些年轻人往上爬。
从路人视角看的话,无论工作里还是生活中的林荣平,确实是很体面的一个人,公司里也可能有很多年轻员工会把他当作一个榜样来看。但作者在故事里显然是要让林荣平承担一个不太光彩的定位,这里的切入点就有两个,一个是和刘小玲的婚外恋,另一个是和美国上司摩根索的关系。
林荣平这种井井有条的生活另一面是枯燥和压抑,而他选择泄压的方式就是找情妇。但刘小玲不满足于只是一个情妇的身份,要求转正的时候,林荣平就本能性地退缩了。
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刘小玲会认为爱一个人就是可以抛下一切,最后她跟詹益宏走也是因为詹益宏敢放弃自己在公司的前程。而在林荣平那,他自认为感情是更复杂的,是需要和家庭、事业、地位放在一起考量和计算的。但就是作者对林荣平这种算计心理的细致展现,让人读起来的时候会觉得他真实但不真诚。
而跟摩根索之间,林荣平则是一种委曲求全的姿态。摩根索是批判文学中比较典型的那种傲慢粗俗的美国白人形象,作为分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他漠视规章制度,对下属抱着一种随意摆弄的态度。林荣平在听说刘小玲被摩根索调戏之后的一段描写,特别能反映出他这种被动容忍的特征,我读一下:
「他面露怒容。他感到一股暧昧的很的怒气,使他的握着烟斗的手,轻轻地颤动起来。然而,那毕竟不是居家的时候,对妻儿的那种恣纵的、无忌惮的、有威权的怒气。一个引他为心腹知己的,昵称他oldboy的美国老板;自己“青云直上”的际遇;几百万美元在他的手上流转;自己所设计的,被太平洋总部特别表扬而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分公司中广为推行的两种财务报表格式;在花园高级社区新置的六十四坪洋房……在这一切玫瑰色的天地中,刘小玲,他的两年来秘密的情妇,受人调戏,坐在他的面前。他的怒气,于是竟不顾着他的受到羞辱和威胁的雄性的自尊心,迳自迅速地柔软下来,仿佛流在沙漠上的水流,无可如何地、无助地消失在傲慢地沙地中。这才真正地使他对自己感到因羞耻而来的忿懑。」
这一段我觉得是相当能表现出,林荣平外在的光鲜,实际是要以某种内在人格的扭曲和压抑来进行交换的,在民族、权力、物质诱惑这些层面的压榨下,他连最基本的为喜欢的人出头或者发火的能力都被阉割掉了。他对摩根索也不是没想过反抗,但和詹益宏那种直接地表达不一样,林荣平想的是,等到自己在公司里势力更强大之后,通过各种隐蔽的手段把摩根索搞走。他这种想法我觉得不少上过班的人可能都有过,但这种暗搓搓的想着有一天进行打击报复的心理,很多时候也只是面对自己无力改变或者看不到改变可能性的局面时,一种变相的精神麻醉而已。
林荣平其实是在这个故事里让我感到最真实的一个角色,因为他面对的状况和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我身边的当下的职场人没什么差别。詹益宏最后的那种不顾一切的姿态是很理想主义与符号化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还是不会去做出头鸟,岁月静好才是更主流的选择。
写作篇
聊完了几个主要角色,其实我觉得对夜行货车这篇小说基本就能把握的比较清楚了。接下来我想简单讲讲这篇小说在写作方面,让我觉得有意思和值得学习的点。
第一个点是陈映真用的其实是我们现在称之为POV,point of view的手法来讲故事。就像《冰与火之歌》那样。小说一共4个章节,但最后一章非常短可以忽略不计,前三章的话,第一章是从林荣平的视角出发,接触的主要角色是摩根索和刘小玲;第二章是从刘小玲的视角出发,主要在和詹益宏互动;第三章则是从詹益宏的视角出发,去看林荣平、刘小玲和摩根索。这样的写作有一个好处,就是角色的内心活动,以及这个角色是如何被其他人看待的,内外两方面都可以让读者观察到,最终能形成相对全面客观的观察角度。
比方说詹益宏,在他自己的章节里,就是有很多折磨、痛苦的心理活动以及回忆的描写,而在其他章节里,我们就能看到刘小玲视野里的詹益宏所表现出的暴力的一面,以及在林荣平视野里的詹益宏,是一个和自己不大熟,只知道工作能力不错的一个年轻人。非常有趣。
第二点,是在故事时间线的设计上,夜行货车里很频繁地使用了插叙闪回的方法。让几个主角不断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或者某个故事的关键情节。这样写,一方面是不要让整个故事显得很平,而要让节奏有起伏变化;
另外一方面,这种通过展现人物过去的经历对他们当下人生影响的手法,会让我有一种在做精神分析以及回溯历史的感觉,包括之后几期我要分享的故事里,主要人物都会有这种回忆的内容。也可能是因为陈映真的小说里要反映的历史政治文化方面的背景因素很多、很沉重,所以使用闪回的方式会比较方便。
最后一点,我觉得是一种表达上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其实从小说的结局就能看出来,也是我刚读完夜行货车之后的疑问。反抗当然是一个让读者振奋的情节,但反抗之后,身为反抗者的詹益宏和刘小玲,他们好像都是在背负着很沉重的童年和历史的负担,前往一个未知的远方。
陈映真从来不掩盖自己写华盛顿大楼系列的小说,是为了批判帝国主义殖民与资本主义对人的影响与异化,也就是所谓的立场先行。但他并没有把主人公设置为完美无缺的被压迫者,而是展现出他们作为普通人有这样那样缺点和恶习的一面,并且通过他们的视角去说出自己对于社会问题思考里困惑、纠结的部分。这种基于现实主义的诚实以及对小人物命运的观察和同情,是陈映真先生最让我感到佩服的一点。
ok,关于华盛顿大楼系列的第一篇,夜行货车的内容我就先讲到这,下期我们再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