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的儀式,文字的秘密
大約以「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篇文為分水嶺,一直有在看我寫東西的人可能多少有感覺我寫的內容和深度和以前不同,為什麼?今天,現在,好像可以來聊聊這件事,以及如何帶來不同。
我很不喜歡光說不練,所以如果我跟別人說欸要提升自己文字的品質啊,我自己卻沒做到,那不行,一定得從自己開始,然後我又是下定決心之後就會各種逼迫督促自己盡快有什麼的人(我對自己不是很有耐心),如果你覺得我這陣子寫的東西和先前落差很大,那你只是見證了我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快速成長和前進...。
當然,成長不代表寫得好,我到現在也沒覺得自己寫得好,但有在往前走這樣就還行。
同時我也還是原先那個我,那個想要聽人說故事,想要溫柔地擁抱這個世界的我,所以圍爐是回歸初衷,要懷揣著溫柔走到更遠的地方去。
一直以來我都知道自己是矛盾的,有著互相抵觸的面向。有平凡日常的一面:喜歡吃東西(基本上是別人在拍照我已經開始吃的類型)、有喜歡的youtuber(雖然只有一位,而且已經停更了,可以把自己的生活看得比幾十萬追蹤數重要,果然我沒有愛錯人)、會追劇追星會跳舞...,同時也有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一面,尤其讀書這件事。我很習慣朋友們「不喜歡讀書」,每次誰尾牙拿到書店的禮卷,就會有人tag我「書的話去問潔西,她才是有讀書的孩子」(有時帶著某種微妙的語氣),我也接受不會有人跟我討論我喜歡的書,一如不會有人跟我討論轉領域的痛苦一樣,雖然會覺得寂寞,但我選擇寂寞的路,至少我自己喜歡。
寫字也是,如果老是寫柔軟的文字會不會太耽溺?如果老是寫硬派的論述會不會太沒感情?可以的話我想盡量整合所有不同的面向,唯一的方法就是一直寫下去。這些日子也慢慢摸索出稍稍讓文字能站立的書寫習慣,雖然不知道是否適用於每個人,就聽聽看吧?
寫字之前:時間選擇和屬於你的那杯醋
通常我在早上寫字。
不同時間寫出來的文字會不相同,早晨寫出來的字比較清朗,夜晚的字比較濃密。我屬於非常早起的類型,而且我不喜歡帶有太多情緒的文字,所以時間的選擇是早上。
通常寫字前我會讀一點書,大多是散文,並且是村上的散文,不用多,一篇就夠了。
從起床到坐定開始寫字通常已經過了一段時間,可能洗漱、和誰說話、走動,心情浮動時寫的字也會輕飄飄站不住腳,讀書是作為「切換」和「進入」的儀式。至於為什麼是村上的散文?因為不會過於柔軟,也不會過於冷硬,於我剛剛好是餐點與餐點之間的那杯醋,淨空一切,重新校正自己的狀態,然後打開電腦。
有差嗎?有,而且是很大的差別。沒有經過這個儀式寫出來的字往往會有不自然的歪斜和失衡。
你也可以找找屬於你的那杯醋,不一定和我相同,甚至我確信每個人適合的都不一樣。
寫字之間:讀書再讀書、讀者定位,加上自己這個「人」
讀書絕對會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思想,當然寫出來的字也會不一樣。就像先前在建立你的媒體食譜裡說的:我們餵食自己的內容、選擇把時間花在哪裡,決定了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決定了你寫出來的字。
以斯卡羅與羅妹號事件這篇文為例,我大概花了一整個禮拜在讀書、讀文獻和彙整,這是沒有input就不可能寫出來的文,即使花了一個禮拜我也還遠遠覺得不夠,如果讀@蔡凱西 老師的你「斯卡羅」了嗎就能明白其中差異,我寫的都是最粗淺的知識。
這時候「讀者定位」就很重要,到底這篇文是希望寫給誰看、目的是什麼?這些都要先想過才能知道內容要怎麼寫、寫到什麼程度。再度以斯卡羅為例,我定位的讀者就是一般大眾、對斯卡羅稍稍有點興趣想了解的人,目的是希望讓人讀了之後對事件有概略地了解,然後能引起想看劇、想再多讀相關書籍文章的興趣。這樣就好。(雖然文章發出去後我還是一直覺得要是能再寫得更好一些就好了...)
但我們是人,不是整理知識的機器,一篇文要有自己的氣質才獨一無二。雖然我喜歡聽故事,但故事被講述的方式也很重要,有的故事太快說出爆點就變得無聊,有的故事敘述太冗長讓人不耐,如何講好故事,把其中最吸引人的皺摺和光輝展示出來,需要個人的觀察和對文字運用的敏感度。
我很喜歡觀察各式各樣的人,先前逛塩田千春時,我就一直在想這些逛展的人都在想什麼呢、為什麼在這幅作品前停留特別久、坐在方框外的警衛正感到無聊或煩躁嗎,像這樣胡思亂想去建構出對人的感知,加上自己讀過的書,把這些吸收成為自己的一部份,再轉化成文字被寫出。
我也還在練習而已。
寫字之後:別急著發文,沈澱一下吧
剛開始用matters的時候,我寫完文、檢查完就發出去(或甚至發完才檢查),和使用社群沒什麼區別,帶來的結果就是過分在意反饋。剛寫完的瞬間通常是最滿意的時刻,一定是覺得寫得不錯才會想發文嘛,接著就期待別人的回應,時不時確認拍手數、被小綠點搞得心浮氣躁,然後我才驚覺:這不是跟社群媒體一樣了嘛!
村上寫小說,寫完會大幅刪減削去贅肉,之後會再請妻子看,看完依照意見修改,再接著會放著不管一段時間,甚至幾個月,「往往這樣放著一陣子再看,就會發現許多太明顯、可以刪減的地方」。
我放不了幾個月,但幾個小時、一天是可以的。現在寫完文我不會立刻發出,就放著,之後再看確實都能看見要修改的地方,而且這是剛寫完時看不見的,為什麼呢?也許經過沈澱,不再被「我寫得真好」蒙蔽,反而能比較清明地看待自己寫的字吧,也比較不會被是否有即時的反饋困住。
題外話:在舞蹈中自由
沈澱時通常做什麼呢,以我自己的話最有效的就是跳舞了。
舞蹈神奇的地方在於能短時間內快速轉換情緒。跳舞時我是全身心投入那支舞的,也必須呈現出符合歌曲的表情和氛圍才行,悲傷的、甜美的、狂亂的...,即使甜美也有細微的差異:是告白的羞澀還是戀愛的甜蜜?當然性感也有各種不同的性感,悲傷有各種不同的悲傷,通常一次十首歌跳下來情緒就轉換無數次了,然後也差不多忘記原本掛心的是什麼。
專業舞者和我是天與地的距離,肌肉的密度、關節的靈活度、身體的柔軟度這些必要條件我通通都不足夠,因此我不覺得自己「舞跳得好」,但這不影響我享受跳舞這件事,也因此我會更投入在我能做到的,情緒和表情的展現上。
有時候單一支舞也能做到情緒轉換,例如Sunmi的Gashina:
我很擅長一秒變臉這件事,當然跟本質無關,我的情緒很穩定,只是在舞蹈中可以有大幅度的表情變化。除了身體的延展外,能擴張和涵容多樣化的、日常生活中沒有辦法展現的情緒,不覺得很迷人嗎?(也許跟演戲有點像?但需要花費的時間更短更容易,也沒有台詞)
類型的話,因為當前環境kpop居多,但我也跳蔡依林,以前也跳AKB,人生第一支舞是The Pussycat Dolls的Buttons,就是,沒什麼非誰不可,有音樂,有節奏,有flow,都很好。
當然我很喜歡看會跳舞的人跳舞,所有流動、踩點、收放、舞台魅力一氣呵成的時候,我會覺得嗯光看就很幸福。(例如泰民的Criminal就是各方面都到位的作品)
回歸文字,書寫能帶來什麼?
...不過從歷史上看來就知道,文學在許多場合,現實上並沒有用處。例如對戰爭、殘殺、詐欺、偏見等,並不能以眼睛看得見的形式制止。在這層意義上文學也可說是無力的。幾乎沒有歷史上的速效性。不過至少,文學沒有生出過戰爭、殘殺、詐欺、偏見。相反地為了生出能對抗那些的什麼,文學毫不厭倦地營營累積努力至今。當然其中也有試行錯誤,有自我矛盾,有內部紛爭,有異端和脫線。即使以這樣的整體來說,文學始終在追尋人類存在的尊嚴核心。──村上春樹,雜文集
一如村上覺得拉荷馬出來比喻過意不去一樣,我並不覺得自己的書寫屬於同等強大的事,但如果能稍稍靠近一點的話那我也非常高興。
就這樣一直走在能夠更接近、能夠產出一點點稍微有意義的東西的路上就好了。
最後來個中秋節小活動:
關於圍爐的封面,回答出以下任一題,我會手寫明信片給你。
但請注意,要收明信片就需要地址,不想給地址或不想要明信片的人請勿答題。
回答一題就好,當然如果你三題都答對那就...我只需要寫一張明信片也蠻好的XD
1.照片中的貓是出自哪位作家的哪本書?
2.照片是拍攝於哪位作家哪本書的活動?
3.照片拍攝於哪裡的哪間店?(正確回答出我心中想的地點才算)
祝大家中秋愉快!一起來練習寫字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