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廚房‧女書沙龍】再見油炸綠番茄
剛剛跟表哥和表嫂一起吃晚餐,回家路上收到表哥的簡訊:
「油炸綠番茄的感覺又回來了,謝謝。」
這大概是只有我們倆才會了解的密語吧,是與油炸綠番茄有關也無關的記憶和感情。
表哥比我大一點,但是我總是親暱的叫他哥哥,小時候只有在暑假或是過年才會見上一面,每到要分離的前一晚,我們總是一直不停的講話捨不得睡覺。高中時,我們開始寫信給對方,而且是寄到對方的學校去,我們在信封上的寄件地址就各自寫著鳳山高中和新竹女中,我不大記得這是怎麼開始的,總之,在女校收到從男校寄來的信通常會引人遐想,基於這種莫名的曖昧虛榮感,收到信的時候我也不太說明寄件人的身分,故作神秘。
其實信裡講的都是高中生活裡一點都不驚天動地的瑣事,學校社團,升學壓力的苦悶,對某家常吃的麵店裡面的女收銀員有好感等等,還有時提到電影。最記得的是哥哥對「與狼共舞」這部電影發表的西方文明侵略原住民文化的憤慨之言,令當時十幾歲的我頗為震撼。後來,我們同時進大學,大一時還會熱線到電話卡都快講完了還意猶未盡。哥哥給我的信裡曾經提到「油炸綠番茄」,他說看到這部電影就想到我。我沒有深究為什麼,可能是在電影一開始有一段描寫兄妹之間的感情,彷彿投射我們的手足之情,所以每次我重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總是把自己想成是薏吉(Idgie 或翻成艾姬、英吉)。
大學畢業,哥哥抽籤到馬祖當兵,上船前我去基隆韋昌嶺送他,然後我就出國了。有一次收到哥哥從馬祖寄來的信,他在信紙的小角落畫了一個小島,島上有一個小燈塔,他說:
「我在這裡想念妳。」
在異鄉的我第一次覺得離家好遙遠。
直到真正閱讀「油炸綠番茄」的原著,才發現其實電影裡改編了許多細節,譬如,電影裡的巴迪是為了展現紳士風度,撿拾露絲掉落在鐵軌上的草帽,腳卻卡進鐵軌隙縫裡被火車撞死,眼睜睜看著意外發生的薏吉當場崩潰了;書裡的巴迪雖然也是因為火車事故而死,薏吉當時並不在現場。
除了電影裡的四位主角,原著書中對於其他的人物也有很多描述,尤其是流浪漢史莫基,在電影版中只是個比較邊緣的角色,但是書裡對於他的成長過程還有對露絲的感情有比較完整的交代。喔,書和電影的結局也大不相同。
當我計畫將「油炸綠番茄」排入文學廚房的活動,重讀了書也重看了電影,卻苦惱著市面上除了二手書店已經找不到「油炸綠番茄」的書了,也買不到電影DVD,這麼精彩的書如果讀者看不到,豈不可惜?沒想到就在八月初,「油炸綠番茄」的中譯本再版了,書封沒有底圖,只有兩顆半的綠番茄,顯得清爽,適合夏天。
「油炸綠番茄」的電影,有我和哥哥的青春密語,打開年輕記憶的封印;「油炸綠番茄」的原著,散佈著許多電影裡沒有觸及的細節,值得深讀。
無論如何,在夏日將盡的時節,遇到「油炸綠番茄」的再版,都是一件好棒的事!
再見「油炸綠番茄」,仍然可以看見生命裡的觸動,這麼深刻久遠!
◆2012/8/25 女女情誼伴一生─《油炸綠番茄》 vs. 酪奶鬆餅
與談人:吳馥如(電影導演,執導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短片參加眾多國際影展)
主題書:《油炸綠番茄 》( Fried Green Tomatoes at the Whistle Stop Café)
芬妮.傅雷格(Fannie Flagg)著,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