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世代的課題:關於獨處
因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獨處已變成一種技能。
現在的科技生活,早已讓人不必說話,也能進行交流。把這種情況想得浪漫點的話,網路上的文字交流,彷彿是某種心電感應。
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以此為基礎來思考,即只要你能夠與誰即時交流,不論說話還是使用文字,基本已脫離了獨處的範疇。所以即便你不曾開口,只要連上了網路,便難以跟獨處扯上邊。
但使用社群,倒也不見得等於在進行社交。現今人們使用手機最常見的狀態,莫過於一直在網路上,接近無意識地漫遊。
這問題的核心,我想乃源自於人的貪性。當資訊變得比超商食品還容易取得,我們便成為貪戀資訊的輸入怪物,明明已經吃得過多,卻仍舊感到饑渴。當一次想抓住的東西太多,於是什麼也抓不緊。看似閱覽了許多,卻可能不曾體驗到任何事情。這是過度使用網路產生的現況。
但反過來想,若戒除網路,變得離群索居,或許真能得到隱士般的殊勝,卻也不免錯過這世界許多的精彩。那作為一介仍想吸收新知的凡人,究竟該如何是好?真有能自在且平衡地,僅僅把工具視為工具,常保清醒地,決定使用時間與劑量的方法嗎?
首先要正視的是,自始至終,影響生活與心靈品質的,仍是對事物理解的深度,以及與人連結的深度。要達到吸收深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吸收得越少越好。
5月時日本有個新聞,討論年輕世代的人聽音樂,許多人竟會跳過前奏、間奏跟尾奏,只聽有唱歌的部分。看到這則新聞的我,才更深刻感知到,現今的速食主義,早已不只是短影片越來越普及,人們對一件事的專注能力普遍下降,如此單純的問題。
一次只專心投入做一件事,單純沉浸在一件事物本身,在這個時代,好像已變成一件很怪異的事。
最近一位友人,因著失戀開始頻繁來找我聊聊。倒也不是訴苦,就是需要一些陪伴與建議。對方也許平常讀了些我的文章,對我的內在世界產生了好奇,可能以為我已不再有這般煩惱。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僅僅是在生活中找到了眾多支點,讓自己在當中某幾根線斷裂時,也不至於失去整體的平衡。所謂狡兔有三窟,而我可能挖了不只三窟吧。吉他、跑步、登山、電玩、拼圖、旅行、閱讀、寫作、追劇、冥想、手沖咖啡,每一個活動,都成了我的樹洞。在眾多事情都不順利的時候,總還有一兩件事,我可以心無旁鶩地做。
而也許以往長期旅行在外建立起的習性,讓自己如今對網路的依賴程度,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過往曾經很依賴網路的那幾年,總因吸收過多資訊而感到焦慮,因腦袋無法停止運轉感到鬱悶。即使吸收再多,也總有種感覺,就是自己沒什麼長足的進步。後來才理解,那是當然,人生是靠實戰的嘛。學以致用,早已是老生常談。
不管世界怎麼變,只要清楚意識到自己的變化,專注在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上,透過深刻投入的活動中,緩緩生長出自信。我們就不用心驚膽戰,深怕自己會錯過什麼,因而能真正地活著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