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從職棒球員到基礎棒球教育工程推手:周思齊的棒球文化全壘打
在台灣的職棒運動場上,球員周思齊向有「亞洲選球王」美譽。年初甫出版第4本書《棒球場的歷史與養護入門全書》的周思齊還有不少外號,不論稱他為斜槓作家、周董、中職劉德華,甚至負面的「甩恩齋」,背後都有典故,都指向他多元的生命面向。
今年42歲的周思齊,宣布本球季後將從馳騁廿年的職棒舞台退休,引起球迷關注與不捨。他的棒球職業即將結束,然而棒球志業才正開展。
棒球是他的命,他的根,是他思考的圓心,行動的原點。球場之外,周思齊創立球芽基金、攻讀研究所爬梳台灣棒球運動史、寫作出書、推出個人品牌商品,都不離棒球。他說:「我不是斜槓,也不是跨界,而是我的眼界在另外一個地方,我用另一種角度看見棒球。」
周思齊從棒球的角度看人生,又從人生回望棒球。我們也不妨撇開他球員的身分,用另外一個角度看周思齊。
➤認知教育的重要,創辦球芽基金,當台灣小棒球員後盾
周思齊以自律聞名,不打球時,他的生活重心就是讀書和練身。不管是職業球星、歷史研究或創業,他都是透過閱讀,獲得力量,找到方向。
回溯閱讀足跡,在師範學院任教的姑姑對他影響甚深,讓他知道讀書的重要。周思齊的名字便是姑姑取的,他笑說:「我學會的第一個成語,就是『見賢思齊』。」不過,國中、高中念體育班沒有太多時間讀書的他,考上輔大後,才重拾閱讀的習慣。
「閱讀面前人人平等,但受教育並不平等,因為要花錢嘛。」周思齊深刻體會閱讀與教育對於運動員生涯發展的重要性,但他也瞭解:「我們的基層選手練球的時間過長,學校不太重視小選手受教育這件事情。尤其到了重大比賽的時候,球員幾乎沒有在讀書的。」
然而教育和練球必然衝突嗎?周思齊認為不會,而且日本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因此在32歲那年,他創立球芽基金,設立「棒球閱讀教室」、成立棒球獎學金、閱讀獎學金,更贊助有潛力的小棒球員赴日本求學,以實質回饋提供小球員發展機會。
對周思齊來說,這些小球員未來是不是繼續打棒球不是重點。畢竟棒球延伸領域廣,防護員、體育記者、運動行銷、運動產品設計都是可選擇的方向。打球並不是這些孩子唯一的選擇,甚至以後若成為企業家,能夠回頭贊助棒球,影響力更大。
周思齊的棒球之路看似走得風風光光,但背後也曾有辛酸曲折。那些被黯淡籠罩的生命時刻,與最讓球迷痛心的假球案脫不了關係。
➤受假球案波及重挫職涯,靠抗壓性與幽默感走出低潮
台灣職棒史上共發生5次檢調偵破的簽賭打假球事件。其中最讓人痛心的,是2008年米迪亞暴龍隊涉及的「黑米事件」——黑道買下米迪亞球團,操控、利誘球員打假球。事發後,13名棒球員遭起訴,依職聯盟規章,永不錄用。
在此之前的三次假球案,看見涉案球員上警車的畫面,周思齊時時引以為鑑。黑米事件爆發後,周思齊以證人身分赴地檢署應訊,偵察過程前後長達7個月,內心既飽受折磨,也憂慮球迷的觀感。後來,米迪亞球團解散,周思齊雖證明自身清白無罪,卻無球可打,沉寂了一陣子。幸好後來被選入兄弟象,再創事業高峰。
問他如何脫離黑米風暴導致的人生低潮,轉念後從谷底爬升?他表示,關鍵在於抗壓性。
網路酸民的酸度,足以把人心腐蝕到潰爛穿孔。台灣棒球選手的表現常被放大檢視,近如王柏融,頂著台灣四割男榮耀征戰日本職棒,表現不如預期,「大王」稱號即被網路酸民改為「小玉」。周思齊身為球星,有時也難免被酸、被損。只要打不好,PTT網民就把周思齊三個字改為「甩恩齋」。
一般人被這般奚落,或暴跳如雷,或沮喪難受,但周思齊以正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他幽默地將「甩恩齋」這三個字註冊專利,推出個人吉祥物、T恤以及周邊商品,「甩」字就此成為周思齊個人品牌。他曾推出的「甩帽」一時蔚為風潮,「嘲」到一帽難求。他也與諮商心理師許皓宜合著《心智鍛鍊》,結合心理學及運動兩項專業領域,分享運動生涯與個人經驗,歸納出提升心智抗壓性的學習心法。
➤過度關注棒球勝負,來自殖民後的創傷心態
我們請教周思齊,關於「例行賽一條龍,季後賽一條蟲」或者「國內賽一條龍,國際賽一條蟲」的現象,是技術問題或心理因素?他表示,比起追究球員的運動表現,他更關切的是,為什麼我們的社會那麼專注在勝負?
周思齊認為,一來,棒球是飽受期待能夠為台灣爭光、讓台灣出人頭地的運動賽事項目,二來,台灣棒球文化沒有建立完備。
「棒球反映台灣社會。棒球是社會的投射,例如對奪牌的渴望。我們把很多榮譽加在球員的身上,但試問:我們的音樂得過葛來美獎嗎?我們的電影得過奧斯卡嗎?我們有多久沒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卻要求棒球隊每次出去比賽都要得到很好的名次。」
另外,周思齊也特別強調:「我們也很少去了解球員的生命史,只關心重要比賽(球員)有沒有失手。我覺得這是台灣社會殖民後的創傷心態,國府來台以後,百年來都還是有這種心態。」這是周思齊的獨到見解。
周思齊將一般球迷最為關注的表現數據,諸如球賽中的投接打、球隊成績、個人紀錄等等稱為「武化」。武化是文化的對立面,「打得好、接得穩、傳得準、跑得快,這些武化的技術面固然重要,但其實文化也很重要。」周思齊說:「文化好像你的家,武化要做得好,還要靠文化。我現在重視的東西就是棒球文化。」
心繫棒球文化發展的周思齊,在37歲那年,考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史所,拜在《台灣棒球一百年》一書作者、學者謝仕淵門下,研讀棒球史。
➤就讀歷史研究所,論文研究花蓮原住民傳奇棒球隊「能高團」
歷史感強的周思齊,尤其喜歡閱讀歷史和人物傳記。身上流著阿美族血統、關心棒球發展的他,出於興趣跟使命感,瞄準了故鄉花蓮1920年代打球打出名號的阿美族棒球隊「能高團」(NOKO),作為碩士論文研究主題。
在周思齊之前,完成論文取得學位的職棒選手其實不少,但論文題目大抵不脫棒球技術面的探討,例如:「棒球比賽攻隊佔壘時對投手投球表現差異之研究」、「評估中華職棒例行賽犧牲觸擊戰術得分機率」、「職棒投手之投球策略—以潘威倫為例」,像周思齊這般聚焦於台灣棒球運動史者幾希。
2014年電影《KANO》上映後,許多人知道台灣早期有一支棒球勁旅「嘉義農林棒球隊」,片名KANO即是取自其簡稱「嘉農」。在嘉農出現前,由阿美族青年所組成的棒球隊能高團,其戰功彪炳,卻鮮為人知。能高團是第一支全員由台灣原住民組成,踏上日本棒球聖地甲子園進行比賽的棒球隊。比KANO還早,更比紅葉少棒早。
能高團的傑出表現,讓日本人注意到原住民的運動天賦,來台挖角。出身花蓮馬太鞍部落的羅道厚(伊藤次郎)便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加盟日本職棒的球員。周思齊表示,球芽基金的棒球獎學金中,特別設有一項「羅道厚奬」,便是向這位阿美族棒球好手致意。
➤以出書建立基礎的棒球教育工程
研究所課程已修習完畢,只待完成論文即能取得學位的周思齊,目前已出版4本書。除了《心智鍛鍊》之外,他也與周汶昊共同書寫《Game On!周思齊的九局下半》,以「棒球教會我的那些事」為副題,分享如何戰勝挫折、超越自我,開創屬於自己的另一場人生賽事。
重視棒球文化的周思齊,寫作主題與眾不同。另外兩本著作《圖解跑壘學全書:要得分,就得學會怎麼跑壘》(與許峰賓合著)與今(2024)年出版的《棒球場的歷史與養護入門》,格外突顯他的棒球專業。
即使職棒生涯即將劃下句點,但周思齊有著雄心大志,立志寫滿20本棒球書,主題選定無關投打接的顯學,而是企圖藉由出書建立基礎的棒球教育工程。
周思齊說他小時候讀古文,未必知道文義;練習書法時寫到「松下問童子」等詩句,長大了才懂得意思。閱讀就是這樣,讀了,放在心裡,有朝一日有所領悟,知識就活了。所以聊到「文學無用論」這個說法,周思齊認為,不是無用,而是看你怎麼用。
他很喜歡蘇東坡〈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小耳熟能詳的詩,後來發現不是一首古詩而已,「有一天忽然想到,這不就是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嗎?」周思齊說:「棒球有不一樣的面向,就像廬山一樣,我看到了棒球的不同面向。所以〈題西林壁〉也可以說是屬於我的〈題周思齊壁〉。」
有別於其他運動員,周思齊勤於思索,善於類比。從棒球球場到生活戰場,轉換不同角度看棒球,挖掘各種豐富的可能性,也看到生命的不同面向。我們祝福周思齊,告別球場後的人生,運用強大的求知欲和閱讀力,走出未來的嶄新之路。●(原文於2024-05-06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棒球場的歷史與養護入門全書
作者:周思齊
出版:臺灣商務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周思齊
目前效力於中華職棒中信兄弟,2012年因優異的打擊成績拿下中華職棒年度MVP大獎與銀棒獎。2018年獲選為中華職棒球員工會第五屆理事長,任內積極推動健全團體協約機制、強化退役選手照顧、球員國際賽權益保障落實等。長年投入公益,回饋社會,於2014年成立「球芽基金」,透過棒球獎學金、閱讀推廣以及棒球歷史的溯源,培育更多棒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