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會學好一門語言,才開口說話|《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內容連載》
相信大部份人都記不起自己如何從牙牙學語到能言會說,也沒印象自己有怎麽學過語言。如果你記得或你有認識記得的人,請告知,求認識。小孩子不知不覺學會講話,沒有人教他們單字、句子、文法……他們就是聽身邊的人講話,學身邊的人講話,聽著說著就會了。這對想學一門新語言的人來講,也許是一種啟示。
小孩子學語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經歷發現、創造、修正的過程。小孩的腦袋基本是一片空白,但他們的探索能力很強,還不會講話之時,就已經能認出身邊的人了,認得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給他們抱會覺得安心,換一個陌生人來抱,說不定就哭了,除非他是金城武或徐若瑄。學語言之初,小孩會辨別不同的物件,即使沒人教,他們也能學到這東西叫「蘋果」,那東西叫「香蕉」,也能意識到把東西放進嘴裡的動作是「吃」,這過程叫「發現」。
「發現」之後就是「創造」。放進嘴巴裡的動作是「吃」,所以水也是「吃」;拿筆在紙上留下圖案叫「畫」,把顏色紙黏在紙上也叫「畫」;把衣服套在身上是「穿」,把帽子套在頭上也叫「穿」。有看過還在學講話的小朋友說「吃水」。這過程就是創造。
如果發現「創造」得不對,就會「修正」。當發現身邊的人不是說「吃」水,而是喝水,小孩會自動修正,把「吃」說成大家都在說的「喝」;把「畫」說成「貼」;把「穿」說成「戴」。
在不斷發現、創造、修正中慢慢累積詞𢑥,個人的語言能力也漸漸提高。
如果沒有正確認知線索,就會一直「錯」下去。直到有一天發現原來大家講的跟自己講的不一樣時,就會修正。有朋友的孩子會說“open TV”,卻發現我一直說“turn on”,其他哥哥姊姊(不是阿姨叔叔,我們還很年輕)也是講“turn on”,不用一天,他就不說“open TV”,改說“turn on TV”,過程中沒人教他,他自己會修正。
當小孩子累積足夠多的詞𢑥,就可以擴充更多的詞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看得懂字典裡的解釋。看得懂字典,代表詞彙數已達入門級要求,畢竟字典裡的用字都是基礎級。
不只小孩子,大人也有「發現」、「創造」、和「修正」的能力。只要長時間生活在語言環境中,就能學會。有從小在外國長大的朋友回到台灣,一開始不會講國語,「幹你娘」「靠北」都聽不懂。只是身邊的人都在講國語,她從不明白到聽得懂「幹你娘」,再從能聽到能講「幹你娘機掰」,再到會說「老娘已經好幾天沒洗澡了」。聽跟說都完全沒問題。雖然有口音,但大家都能聽懂她說的國語。這位朋友也是透過發現、創造、修正學會講國語。
所以,學語言的妙方就是不斷地去聽(發現)、去應用(創造),發現有錯時改過來(修正),慢慢地就可以掌握一門語言的聆聽和口語能力。最理想的方法是去到完全的語言環境,想學日文到日本、想學韓文到韓國、想學英文到英美澳加……不行的話就增加聆聽的機會,比如有不少男生從日本片裡學會了一些單詞,有的人從英語電影會了“Fxxk”“Shxt”等。不過光聽是不夠的,還要講,有認識會外語的朋友就找他們多講,沒朋友的話可以跟著影片中的人物,把對白講出來,不排除有一堆看日本片的男生只會發出一些急速而高亢的聲響。
總之不斷給自己製造聽聆聽和口說的機會就對了。畢竟小孩子不會學好一門語言,才開口說話。大人想要學會一門新語言,也是同理。
封面圖源:https://www.schoolintokyo.com/blog/2019/5/7/oh-the-joys-of-playing-catch-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