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展,可以「壽終正寢」了

許驥
·
·
IPFS
·

今年書展前夕,有媒體披露「三中商」(三聯、中華、商務)幕後老闆皆是中聯辦,引發不少爭論。中聯辦不僅擁有「三中商」,還直接或間接擁有全港多家出版社、書店,另外旗下掌握的聯合書刊物流也壟斷全港發行,可謂霸佔全港出版半壁江山。在業內,這其實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只是最近才受關注而已。

有心人只要看看會展中心書展地圖的佈局,「三中商」等攤位的「市佔率」,入口的大部分都是「紅色」的,大概都能感受到情況如何——而有趣的是,這些屬於同一集團名下的攤位,幾乎全部集中在一起,也算是「招搖過市」了。

香港是享有出版自由的地區,境外圖書自由入港,每年本地還能出版書籍過千種。所謂出版自由,即不分左中右,皆可自由發聲。其主要體現,是沒有政治審查。書籍出版後,除受《淫穢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約束外,亦幾乎沒有什麼硬性管制。有國際書號的可作為書籍出售,無國際書號的可作為商品出售。

中聯辦在港經營久矣,深諳其中奧妙,所以在香港搞「審查」也是「商業性」的——壟斷書店和發行,讓他們眼中的「禁書」能出版卻賣不掉。在商言商,各出版社經濟上支撐不住,自然敗下陣來。至於所謂「廣東新文化事業發展有限公司」是否違反《基本法》干涉香港事務,這一點很難定性。它作為一家公司,當然有權選擇出什麼書、賣什麼書。自由社會面對非自由社會,注定「吃虧」——你必讓它的書進來你的市場,而你的書又必進不去它的市場。

自由社會相信市場,只要讓所有人都有發聲的權力,那麼市場自然會篩選出最理性的言論。所以,回歸前左中右的書籍都可以出版、銷售。那時中國窮敝,無力買起香港,主要是利用香港的出版自由,讓左派言論盡量在香港發聲。

「三中商」不管是不是中聯辦領導,都是左派書店。無論是擔負政治任務,或者吸引本地左派人士自發行動,都一定有統戰性,這點不用質疑。在今天中國「大國崛起」的背景下,用錢搞定香港的圖書市場簡直輕而易舉。

  • 摒棄紙質書

其實香港人如果擔心「三中商霸權」,抗爭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摒棄紙質書,擁抱電子書。出版任由它去搞,書店任由它開,我們也不去買它出的書、賣的書,那麼中聯辦不就像「明日大愚」一樣「倒錢入海」了嗎?

香港有很好的電子書發展環境,例如版權保護做得好,技術也好,市民對正版的支持度也相對較高。另外,有「網絡廿三條」之稱的《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自2016年3月4日在立法會經歷3個月審議及「拉布」後,最終未能完成審議,政府暫時亦無意將草案重提立法會。所以,網絡世界,可遠比實體世界自由得多。任憑中聯辦花錢養實體店,我們則去虛擬世界繼續閱讀。

電子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現在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不少日、美公司發明了不錯的閱讀器,「電子墨水」(digital ink)技術也相當先進。今年5月,某大出版網站更推出了繁體中文電子書店,作者可以自由在網上製作電子作品。

從出版社的角度想,電子書也是很好的。紙質書的利潤很薄,文字印成書,算上印刷、發行等成本,出版社其實賺不到什麼錢,電子書的成本就少多了。

遺憾的是,本港電子書的發展非常滯後。根據香港出版學會發布的《全民閱讀調查報告2019》顯示,在閱讀者當中,全港「非印刷書讀者」從2016至2019年的比例分別為:31.20%、32.40%、31.20%、31.40%——幾乎完全沒有變化。

實際上,關於「三中商」幕後老闆是中聯辦的報道幾年前已有報刊披露過,只是之後未見多少媒體跟進。箇中原因,可能是大家也心知肚明,書籍在這個時代的影響力終究有限——莫說閱讀書籍,就連市民的整體閱讀量也連年下滑。

最後,有人或許會擔心,如果出版全面轉向電子書,那麼揚名世界的「華文第一大書展」——香港書展,豈不是就要落幕了?這沒辦法,長江後浪推前浪,書展今年已經辦到第30屆,歷史任務已經完成,可以「壽終正寢」了。

(本文原載《蘋果日報》20190720,標題《用電子書結束出版霸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