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陶樂思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建立YouTube頻道在我創作路上的意義

陶樂思
·
·
每個平台都有能幫到創作者的地方。但此時此刻在YouTube設立頻道,對我的創作提供了很大幫助。

創建「凱樂知識之旅」這個頻道,想為受眾提供的價值,是讓更多人透過我的分享,培養對閱讀的興趣,並且透過閱讀與自學不斷富能自己。但暫時撇開自己想為他人提供的價值不說,單單設立這個頻道,對作為創作者的我,其實已經饒有意義了。今天很想散談一下。

離開社交平台這個創作者溫室

我的寫作由臉書開始。然後到了馬特市。我覺得臉書與馬特市的社交屬性非常相似。對於創作者而言,一開始在社交平台發表作品總是充滿溫暖和鼓舞。無他,即使作品在長度、架構、內容深度與廣度各方面都表現平平,摁讚/拍手的人數都可以非常不俗嘛!可是,社交平台上的摁讚,是否表示看的人真心喜歡該作品,或者該作品對他們提供了很高價值呢?很多時都並非如此。在社交平台上的摁讚動機很多時不一定與作品本身有關。摁讚的人可以是因為禮貌,甚至因為想得到回讚而摁讚。我在臉書也曾經遇到一些創作者,非常落力給別人點讚。後來從他們貼文才知道他們會摁讚所有朋友的所有貼文,也期望別人摁讚他們的東西。社交媒體得到的可觀摁讚數字是否反映內容的真實市場價值呢?我認為並不可靠。

反之,YouTube雖然也被列為社交平台的一員,但它的屬性與臉書/馬特市不一樣。在YouTube,創作者與受眾之間不一定有臉書那種「朋友」關係(其實很多時都沒有)。因此不需要為了禮貌而觀看/點讚影片,更不會為了要別人回看回讚而點讚。YouTube的絕大部分用戶都是觀眾/聽眾而並非創作者。因此創作者之間互相吹捧的問題遠沒有臉書/馬特市常見。在YouTube得到的觀看數、摁讚數雖然少,但若要參考內容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數字遠比上述平台的可靠得多。並不是說臉書或馬特市不好,但若要謀求進步與突破,分一點時間到溫室外闖闖也是必須的。

養成有系統閱讀的習慣

雖然我一直喜歡閱讀,但總是流於消閒與碎片化。寄沒有做筆記,也沒有把閱讀過的材料進行整理。缺乏系統的閱讀,使我閱讀量即使很多,也永遠建立不起知識庫。無法建立知識庫也會妨礙我運用閱讀素材在自己的創作之上。這樣一來,我的創作總是沒什麼進步與突破。開設頻道之後,我要把閱讀過的內容有條不敏地分享給受眾,我必須學會做筆記與整理素材。這樣就無形中幫助我建立閱讀系統,以及養成有系統地閱讀的習慣了。

更自信地嘗試新的創作領域

從寫作延伸至影音創作,之前累積的寫作能力也用得上。例如寫一篇節目講稿對我而言是花不了一小時的工作。開始了影音領域的創作,錄製影片、練習說話技巧與節奏、設計影片封面圖案等,全部都要親歷親為。設計這一快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畢竟自幼視障令我想像不到自己與圖片設計會有任何關連。但現時沒辦法了,不會做也要學。幸好有兩個AI機器人作我的左右護髮。Chat GPT為我建議設計意念;Ideogram把我給它的文本變成圖像。漸漸地,我不用完全倚賴GPT提供設計意念,自己也能產出意念和創作做圖文本了。不知不覺地涉足設計創意的領域也令我感到十分驚喜。涉足不同領域創作的體驗,也進一步豐富了我的創作靈感。這是一趟十分有趣的學習旅程。

最後也要運用一下社交平台的優點。我的第二集節目「高效能自學系統S T A R T」已經上傳了。大家若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看。謝謝。

https://youtu.be/3WXxvkg1LBA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