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的虚假繁荣|成都系列

阿布拉赫
·
·
IPFS
成都没有什么有特色的电影院,中国14亿人,拍得多,能进电影院的很少。你想想看,同一个时间段,全国的电影院放得都是同样的电影。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突然意识到,觉得还有点儿可怜。这样的话,中国的影院一年总共才能放多少部呢?又没有丰富的独立影院做为补充。希望有朝一日,成都也能有小编《那些被時代遺忘了的外語電影院》里那样的专放外语电影的电影院,各种各样的电影节。那个时候,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自信,和包容。

在豆瓣电影搜索“成都电影院”,总共显示157条结果,这应该就是大成都地区的所有“传统”电影院数量了。为什么要加上“传统”二字呢?因为google搜索结果里有一个叫“图吧”的网站,它列出的成都电影院数量,有274家之多。经我仔细研究发现,除了标榜4D、5D直到9D的这些没名堂电影院外,图吧列出来的电影院,还有很多冠以“私人影吧”的名头。初见“私人影吧”这个名字,心头一喜,莫非又有新世界?

想像中的新世界,类似于曾经的地下电影院,聚一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欣赏主流市场以外的小众电影。

说到这里,想起很多年前的大学时光。学校门口的录像厅跟饭馆一样多,每天午饭后,沿一条路逛过去,像逛菜市,看每家录像厅门口的布告板写的播放场次。一般三到五场,每场票价一块五到二块,视电视机大小及音响效果而定。我最早对于香港及好莱坞的知识普及,就来自于这些录像厅。第一次观影也是第一次班级活动,包场了一个录像厅,放两部电影,《独立日》和《唐伯虎点秋香》。

25年过去了,仍清楚记得威尔史密斯睡眼惺忪尿尿时被遮天蔽日压过来的飞船阴影惊醒的场景,以及总统战前的动人演讲,学会了一个英语单词 Independence Day。好家伙,美国总统都他妈这么帅,又会演讲又会打仗,这谁受得了?

但初识周星驰,就很尴尬了。从小在“严肃活泼,团结奋进”标语下成长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欣赏得了李连杰,却受不了无厘头。不光是我觉得尴尬,你看,连巩俐也尴尬不是?

现在想想,哇,那个年代,好莱坞的主旋律还可以那样刻画总统,后来好像再没有了,见到总统就黑,成了政治正确。对于艺术来讲,不可谓不是种缺损。而香港和大陆的关系,恐怕《唐伯虎点秋香》就是个暗示,一直别别扭扭,最后终于撕破脸皮。

看片量最多的时候,就属大学VCD、DVD时代了。录像店老板的自主性很高,想放什么放什么,观众的选择面也就宽。《群尸玩过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甚至于成人片,都能看得到。很多盗版碟,放映设备也没那么好,经常卡碟,就有四川话从人堆里冒出“老板换台”。

大学毕业十周年聚会的时候,主持活动的同学征集意见,问大家还想去哪里玩,有人喊“李家沱”。(当年的成人录像厅所在)

反倒是后来电影院普及,资源开始集中后,很多片子看不到了。网络时代兴起后,录像厅也成了回忆。发展到如今,甚至有取代电影院的趋势。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集体怀念,希望我这一代人谢幕前,还不至于缅怀电影院(但如果要是,也没有办法)。

说回私人影吧。事实证明,我还是过于浪漫主义了。那些所谓影吧、影咖的,不过是有一定资源和观影设备的实质上的"钟点房"。也是,在如今各行各业的严厉管制下,连地下电影都消失了,还怎么会有地下影院?

成都传统影院在硬件革新上,和中国的大多数大中城市一样,是锐意进取的。16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的时候,成都还没有能够放映4K120帧的电影屏幕。但到19年10月《双子杀手》卷土重来时,成都的万达影院已经全部更新了设备,甚至万达财富又一城店还装备了最高规格的4K120帧3D放映屏幕。但是很可惜,李安的下一部高帧率电影迟迟未到,高帧率也没能成为电影的未来,这些为未来所做的投资,像买了不靠谱的股票一样,沉没了。

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高帧不来,硬件投入的其它回报还是肉眼可见的。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票房屡创新高。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七天假期,中国的电影票房超78亿,为历史之最。这其中,成都就贡献了1.6亿,排在上海北京深圳三个一线城市之后,居全国第四位。是的,成都人钱可能没挣那么多,但成都人会玩。

然而,市场的繁荣却不代表行业的繁荣,或者文化的繁荣。豆瓣评分5.6分的《唐人街探案3》截止目前拿下45亿的高票房,就很能说明问题。要知道之前的票房冠军《战狼2》,虽然被很多厌恶粉红式爱国的人讨厌,但豆瓣评分也有7.1分。票房第二的《哪吒传奇》(本文发稿时已被《你好李焕英》超越),甚至达到了9分。豆瓣评分的含金量其码国内来讲是行业最高水平,一部评分不及格的烂片,却差点在春节档激烈的票房竞争中拔得头筹,无论如何是件难以理解的事。就像是春节联欢晚会,都在骂,也都在看。即便是如今一骑绝尘,拿到52亿多总票房的《你好李焕英》,你说她代表了最高的工业水准、编剧水平或者导演技法吗?一个都没有。为什么能赚那么多钱?我也不知道。

目前的中国,电影越来越倾向于做为一种娱乐产品、快消产品而存在,它的文化属性、社会喊话属性,都在被逐渐蚕食。好莱坞的大导能拍完《地心引力》以后,再去拍个《罗马》,拍完《无依之地》,再去拍个《永恒族》,商业的丰收同时带动艺术的繁荣。而中国的情况,很可能是相反的,商业越繁荣,艺术越枯萎。

《无依之地》在金球奖颁奖前,就只在影迷群体间小众传播,等到拿了金球奖,一夜之间各大媒体纷纷生拉硬拽攀亲戚,什么“首位获金球奖的中国导演”云云,很快定档4月23日中国上映。结果不过几天时间,刚刚还引以为傲的“中国人民的女儿”就变了敌对势力,乳华大军的一员,电影也就此撤档。有小粉红说,“就不该禁啊,讲美国腐朽没落的电影,多放才好”。也有说,“禁了最好,我看了一小段,完全看不下去。”

我昨天晚上用投影看了一个月前下载的《无依之地》,很遗憾不能在电影院体会电影展现的那些对我来讲尚属未知的世界。个人观感倒不是绝对标准,然而我想说,如果我们只有《唐人街探案3》,只有《你好,李焕英》可看的话,那可能真是我们自己选的。

据说成都有五家艺术院线联盟影院,我查了一下,其实都还是商业类型片占绝大多数排片的影院,在这样的影院里,即便偶尔有文艺片放映,生存空间也少得可怜。真正考虑电影的艺术价值推广的话,应该有专门的艺术影院,拒绝商业类型片。这样,有同样观影需求的影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繁荣。

但始终对这样的未来不敢报太大希望,因为文艺和自由是相伴相生的,没有自由,哪来的文艺。

后记:这是和@魔鬼小篇 的“纽成一片”系列的“电影院/戏院”,成都没有什么有特色的电影院,中国14亿人,一年拍得很多,能进电影院的少得可怜。你想想看,同一个时间段,全国的电影院放得都是同样的电影。以前没想过这个问题,突然意识到,觉得还有点儿可怜。这样的话,中国的影院一年才能放多少部呢?又没有丰富的独立影院做为补充。你要是个真影迷,大多时候还得靠盗版资源,这是没办法的事。希望,有朝一日,成都也能有小编文章《那些被時代遺忘了的外語電影院》里那样的专放外语电影的电影院,各种各样的电影节。那个时候,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包容。

下周小编出题:天空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乡村日记(一)

在热炕上

回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