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心得】百萬粉絲經營法則 — 如何在社媒上短時間內操出百萬追蹤者?

身為行銷廣告業界的一分子,很難不對帶有聳動書名的著作多看幾眼。這就像在路上看到的清新妹子,一般都會忍不住停下來觀望。(人生來就愛看美的事物,這是天性不是膚淺。) 閱書如閱美女,想必先總覽,再進入局部細節。
一翻目錄,發現幾個重點皆圍繞在行銷裡的核心:對哪些人說(Who) 、為了什麼而說(Why) 、何時說 (When)、何處說(Where)、對他們說什麼(What)、又該怎麼說(How)
我把自己總結的概念講得好像順口溜。
看到此我不禁好奇,若按照作者所說的步驟走,30 天真的累積得到百萬粉絲嗎?
在進入心得正文前,我需要進行一種儀式感。
為什麼我會選這本書?
以前,我發現很多時候起心動念閱讀一本書,很吃感覺。感覺暢銷、多位名人推薦,就會手癢放進購物車。後來仔細想想發現這種觀念有點單薄。這就像看到保健食品廣告,一寫眾多名醫推薦就不自覺買單(還買很多罐),沒有經過思考判斷,吃什麼東西進肚子都不知道,還以為聽了他們的話肯定有效。(這些人形看板上對你笑呵呵的醫生,也不會為你以後的遲暮生活負責)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遍地都是專家,也一堆人自稱專家。學會如何分辨正確、對自己有用的資訊,才不會隨波逐流,也不容易感到迷失。」
所以,我告訴自己,以後若寫閱讀心得都要列出當初挑選這本書的理由。而這次的理由,很簡單。
「我想了解曾為泰勒絲、蕾哈娜、傑森史塔森打造線上平台、累積千萬粉絲的專家是怎麼打造社群的。」
演藝圈比起其他業界,藝人亟需獲得聲量、粉絲的關注。對他們而言,名氣是他們能否在領域深耕的關鍵,而能夠在背後規劃宣傳戰略的團隊,擬定計畫得更快狠準。因此,我相信這位作者的經驗,得以帶給我更多不同的切入點。
果真,這次的參閱,帶給我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進入正題,該如何在社媒打造百萬追蹤者的帳號?
我歸納出作者書中提及的兩大核心:內容 & 管道
- 內容: 說故事背後的目的(Why) 、對那些受眾說(Who) 、說的故事內容(What)、怎麼說這故事內容(How)
- 管道:什麼時候說 (When)、在哪裡說(Where)
書中內容所及的兩大核心,我利用自己的認知重做整理、並逐一說明:
一、內容
1. 說故事背後的目的(Why)
這是大家在奮筆疾書要發文前,最常忘記的步驟—以為想清楚了,其實想法很淺。
說出這些話,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為了銷售產品?增加品牌知名度?
每個品牌,就像一個人有個性,從這個品牌說出來的話,是想讓對方知道我、進一步想要我(?),還是愛上我?
這樣的目的,越能精準說,站在品牌身後的我們才不易被市場帶走。
「目的:希望增加受眾對我們『具親和力,但在該領域又為專家』的品牌形象認知。」遠比「目的:希望增加受眾對我們的品牌形象認知。」來得明確。
不忘定期檢視原先的目的,做的內容才真實。炒作事件,針對短期流量可能有效,但走不長久。(除非你本身就是新聞業小編)
2. 對那些受眾說(Who)
第一種做法,是搞清楚那些你想說故事的對象長相。年齡、性別是基本盤,需更進一步區分這人的興趣,喜歡看的電影類型、追蹤什麼名人,平常的生活風格......等(細節書中有提及,在此不贅述)
越懂掌握受眾的輪廓,在內容創作上能更精準。再講白一點,就像你在追女生,知道她喜歡吃什麼、是球經還是文青,了解她的偏好,才有機會創造邂逅,才知道說什麼話不會被她封鎖。
另一種做法,是我個人覺得很好的切點,但一般較少人討論:對那些習慣分享出去的人說故事。同前方追女生的例子,假設想屢獲芳心,可先從她周邊的朋友、家人開始建立「好」名聲。
不跟妳說我貼心又紳士,這些話,讓身旁的人見證、認同、幫我傳遞就好。
我的好,相信不久後的妳一定會知道。
3. 說的內容(What)
古人云:蘿蔔青菜各有所好。
對瞄準好的受眾說出的內容,形式可以千奇百怪:溫馨、搞笑、說理......。透過他們喜愛的口吻,講出你想講的,更容易打動對方。
這就像是過年回家見長輩,很多人會使用的那一招:「哇災拉,會做啦。」有沒有做到還其次,但當下爸媽聽了奇摩子就很好,後面一切都好說。
此外,不忘幫故事找亮點、下個好標題。
「川普遭嚴厲批評」or「川普明年會被彈劾的五大理由」
上述哪個標題,比較容易點進去看全文?
不知道怎麼下標沒關係,打開LINE TODAY、FB 首頁、各家新聞的頭版,找那些最會讓你手指忍不住點開的標題,或許會提供一些靈感。
4. 怎麼說這故事內容(How)
- 懂得適時運用廣告
書中花了不短的篇幅講一件我備感歡欣的事:內容抓對了,可以不吝於花點成本做點廣告。(作者針對FB平台討論,操作等投遞大原則,請買書研究)
有時候,廣告並不可恥而且有用。(不然小妹我本人平日的工作是在做慈善?)
- 策略聯盟,向流量靠攏
在帳號還沒爆紅前,分享、借重他人的內容是個好機會。找一些共同創作者、分享,再製。
二、管道
1. 什麼時候說 (When)
受眾的活躍時段、創作者能固定出產,文又不會難產的時段、節慶與時事等。
不是興風作浪,是要推波助瀾。
2. 在哪裡說 (Where)
- 放眼國際
書中提及另個值得思考的點,在著眼現有的成熟市場之前,可先評估新興市場的可能性,因為執行上的成本相對低,如: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等新興國家。(註:本書作者的主要據點在北美,上述幾個國家,競爭相對較少。此外這些國家的用戶,願意花在行動裝的時間更多)
你想主打的市場取向,取決於你將自己放在什麼位置。想自國外拓展,不見得是好高騖遠,有時候,反是瞻前顧後的做法。
- 社群平台的本質:這些平台在找怎樣的用戶?
FB的性質在於分享,試著讓你的內容與用戶的日常搭上線。記得,讓他們自發性分享,而不是要求他們分享,搭配抽獎。(我知道,大家都用同招)
IG的用戶,更在意及時享樂(如美圖),大家瞬間就能完閱點讚。因此,在平台上,持續性、高互動是關鍵。IG官方要的是你對平台有貢獻:你創造的內容,能讓更多用戶留在這個平台而不轉往其他社媒,若它背後的演算機制能辨別出你帳號具備這樣的潛力,自然,你的發文就更有機會被看到。
(書中有提到YT/Linkedin/Snapchat的性質,但因我個人著重FB和IG,故略過。)
三、測試、調整、再測試
經過上述的兩大原則擬定計畫後,就是實作與調整。
至於,有沒有真的就30天就破千萬粉絲,因為還沒有真正實施,此題無解。但記錄若有成,會分享給眾人。
總結以上,這本書能協助釐清品牌經營的To-do List. 無論你是行銷人、自媒體、有志青年,這是一本還算好入手的乾貨。
同場加映:經典語錄
最後的最後,我想來點書中-似懂非懂,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語錄。
「 你做什麼、和你是誰,有顯著的差異。」--〈納特 摩利 〉
多數人把NIKE 想成一家做鞋的公司,但他們不是。納特摩利說道:NIKE是一家效能公司,一直以來把鞋子當成鼓舞與啟動人類效能的工具。
把自己放在某個高度上,別人不見得會這樣想;但若連自己都只把自己放在水平面上看,別人絕對不會幫你抬高。
/
這是維琪百科全書,裡面編纂我有興趣的題材。
It's not Wiki, it's Vicky.
多年後首拾筆的文章,總數破3000字。Nice Shot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